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白纸坊,有一个“窗帘约定”: 一扇窗帘拉下来代表需要买东西,两扇窗帘都拉下来代表身体不适,这是社区里年迈的空巢老人与志愿者之间的约定。通过窗帘“拉起拉下”的信号,联络着社区对老年人的浓浓关怀。
这个约定缘起于几年前,樱桃园社区的殷桂枝为照顾年过九旬的邻居姜信召时想出来的,只要往老人家里阳台一看,便知老人的需求。虽然这种沟通联络方式有些“老土”,但是却很实用,效果也很好。一来,老人有需求、有问题,邻居能及时发现;二来,也不会打扰老人正常的休息和生活。
经过口口相传,这样的“窗帘约定”已经在白纸坊街道广泛开展起来,在建功南里社区,已经有20多户居民结下“窗帘约定”,形成互助对子。韩淑媛和刘英杰就是其中的一对。刘英杰每天从楼下一过,就知道空巢老人韩淑媛的需求。
就在7月20日北京遭遇特大冒雨那天,韩淑媛忘记把窗帘拉上,刘英杰以为需要买东西,便冒雨为老人买了点菜。老人韩淑媛看着心疼,但刘英杰却为能老人做些事情而欣慰。这样美丽的误会,恰恰印证了“窗帘约定”背后对社区老人暖暖的爱。
在西城区的白纸坊街道,“窗帘约定”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逢小小的窗帘发生变化,就会有一双温暖的援手敲响家门。虽然只是生活中帮助邻居老人的小事,但却代表了社区养老的新形式。邻居和志愿者与老人约定以窗帘为记号,无时无刻都在相互沟通,增进了解。
其实这也是白纸坊街道努力打造的“坊间守望”为老志愿服务项目。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大家都是一栋楼里的邻居,生活中相互照应也是应该的。尤其是对年迈的空巢老人,平时顺便帮老人买菜、抓药、倒垃圾,在和谐的邻里氛围中,助力了社区养老事业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老人年岁已高,行动不便,子女又因为忙于事业无暇照顾老人。同时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等机构,更不愿意离开自己居住大半辈子的家。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摆在街道和社区面前了。
为解决他们的养老难题,近几年,北京市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吸纳社会志愿者和社工,集合社会资源,给予老人生活上的必要帮助。比如老人的吃饭问题,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难题就可以让社区帮忙解决。就像“窗帘约定”里一扇窗帘拉下来,就代表着老人有买东西的需求。
日前,笔者在参加“养老服务接地气”的活动中,就来到朝阳区安贞街道,体验了这里的“智慧养老服务终端”是怎样解决老人吃饭难题的。前一天预约饭菜,第二天可以随时来取,只需1、2分钟加热,就可以吃了,全程自动自助。饭菜由专业公司制作配送,营养安全,物美价廉,极大方便了社区老人。
无论是“窗帘约定”,还是“智慧养老服务终端”,都是街道社区为老人提供的细心服务。立足社区,贴近需求,规模虽小,但方便实用。虽然形式各异,但根本宗旨都是为了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也是社区养老的优势,在一些社区成功试点后,可以向全市、乃至全国推广,让社区养老惠及更多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