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跟着于建嵘逛宋庄
时间:2016-07-11 21:53:3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津逵 

  李津逵: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一看这题目就是穿越。于建嵘是谁?当代中国知名的政治学者、公共知识分子。宋庄在哪?北京通州的一个画家村。

  于建嵘,以他博士论文《岳村政治》见闻于学术界。发起民间公益行动“随手拍拯救被拐儿童”、在某地方长官饭局上因批评拆迁一言不合拂袖而去、穿一身军大衣质疑英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不合理程序、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争做一任村长而不能、在深化改革建设法治社会诸多领域中间频频出声。

  宋庄,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群流浪艺术家在圆明园兴起的一个波西米亚式社群。他们无缘于或者放弃了体制内的饭碗,四处流浪、惺惺相惜,还勾搭洋人兜售自己不入主流的作品,甚至不顾政府肃清精神污染的万钧雷霆搞些奇形怪状的“行为艺术”,结果激怒了各种颜色的大盖帽,惹来了盘查、审问、夜半破门而入、拘留直到驱赶。最后流落到通州的一个偏僻小村——宋庄的小堡,被一个叫崔大柏的村长带着他的村民所收留。谁能想到三十年后这里竟成了北京首屈一指的国际化艺术社区?

  可是于建嵘确确实实在宋庄小堡生活了十几年。他不是艺术家圈中人,闲来无事也信笔涂鸦;他是一个湖南人,口音至今还留着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告中央人民政府即日成立时的调调,在通州这个北方大运河码头,这个典型的北京郊区欠发达乡村,一个湖南学者怎能有滋有味生活上十多年呢?我想到了毛泽东和齐白石这两个湖湘人杰:一旦君临北京俯视芸芸众生,也都在这四季分明的蛮族城市过上如痴如醉的后半生?然而跟着于建嵘走一走宋庄的大街小巷,我就发现自己的想象太过庸俗和浅薄。

  迎面一个老汉,黑红的脸膛高大魁梧。建嵘指着他厉声对我讲了一句话,老汉闻听,一张脸顿时笑成了一朵花。你猜他讲的是什么?“这是宋庄最大的腐败分子”!路过一个充满小清新格调的门楼,建嵘用手没有推开,便粗暴地用力拍打。门开了,柔弱的女主人听着建嵘的话莞尔一笑,引我们走进院里。建嵘说的是什么?“派出所来检查啦”!时近黄昏,街口一个老妇人在兜售小推车上最后的樱桃,建嵘走过去大声喝问:多少钱一斤?又涨价了?说完从兜里掏出一摞人民币——这人民币不是整齐地码在钱包里,而是像包工头那样从裤兜里掏出厚厚一摞——从中抽出两张买了几斤。老太太一边乐呵呵地辩解樱桃没有涨价,一边称着樱桃数着钱,一边向我们连夸于老师是好人。建嵘悄悄对我说他从不在上午买她的水果。

  于建嵘在宋庄的家叫做“东书房”。十多年前他到北京社科院做博士后,报道的地点在通州。终日杜门写作无比枯燥,出门找一个摩的问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这才知道通州不是北京。那位老兄想来想去说附近有一个精神病院,还有画画儿的,于建嵘就这样第一次走进了小堡村。找来找去没有找到画画儿的人,就问一个农民。农民想了想说是有几个精神病在那儿画画。顺着农民手指的方向于建嵘在一个破败的小院儿里见到了一个正在做着不知哪顿饭的流浪画家。画家自言自语般地回答着他的各种询问,突然之间,放下手中的炊具置炉火而不顾,正视前方泪奔如雨:“中国的先锋艺术要在这里发起冲锋了!”于建嵘莫名其妙地也热泪盈眶起来,不由分说当天就在小堡买下了一个艺术家转手的农家院儿,从此开始了与当地村民和艺术家和而不同的十多年。
  
  如果说于建嵘走进宋庄的最初动力,是来自那位流浪画家“冲锋”的感召,那么他真正感受到宋庄魅力的则是村长的一番训斥。数九寒冬,于建嵘在新买的农宅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冷的一夜。天亮了便去村部询问:我要办什么手续才能在院子里翻盖新房。村长问,你要在哪儿盖房?于建嵘说在我的院子里。村长生气地训斥道:在你自己的院子里盖房问我干什么?于建嵘以后不止一次地回忆着这番话,一个政治学者的脚踏踏实实地踩在民间自发秩序的土地上了。

  建嵘的隔壁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两家之间隔着一堵院墙。自从于建嵘要盖房子的消息传出,老人家始终绷着脸不搭理他。是什么原因也不清楚。房子开建了,地基让开了两家之间的那堵墙。从此,老太太成了他十多年里最好的邻居,倒煤灰、搞卫生,有时候他自己忘带了钥匙老太太过来帮他开门。

  前几年,宋庄的村民对于来宋庄买地盖房的艺术家们发起了一场群体性诉讼。依仗国家关于农村宅基地不能向城里人买卖的法律来诉求因艺术家们的集聚而提升的土地价格。胡介豹,这位宋庄画家村的奠基人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农民不讲信誉怎么行呢?而于建嵘邻家的大妈则有另外的逻辑:于老师那么好的人,我怎么能去告人家呢?

  于建嵘的东书房在小堡南街茁壮成长。完完全全按照小院的面积形状建成了一个“回”字形的建筑,进门厅房靠墙一排书架,放着任由左邻右舍取阅的图书,左边是茶室,右边书房一张硕大的书桌上摆着文房四宝,院落中间是点缀几颗花木的天井。不时有几个研究生到这里来讨论,著名的学者像郭于华、姚中秋、王功权等人也应邀来做客东书房学术讲座,几个年轻人在于建嵘的支持下兴办了一个扶贫支教的志愿者组织,三十多个北漂在他的指导下打理着一个遍布全国的“超级社区”网络超市。他很喜欢宋庄,喜欢小堡——这个有着5000多艺术家、上百个“洋北漂”聚集的地方。他引用一位体制内的官员落草宋庄后的感慨:“宋庄很象美国”!于建嵘骄傲地说“通州是北京的、宋庄是中国的、小堡是世界的”。

  算起来作为一个政治学者、社会学者的于建嵘在小堡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当年梁漱溟在邹平、晏阳初在定县的时间。我望着他那辐撑着宽边黑眼镜的宽大前额,心想眼下中国的城市化和中国各地的乡村建设究竟有多少困顿、纠结、激愤在这个强壮的大脑中翻涌呢?

  当晚,在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数十位艺术家接到通知聚到了东书房,来听笔者近年来整理成文的所谓“跨越百年的三次城市化”的讲座,艺术家纷纷发问:北京是否具备一个城市应有的品质?失地农民“城市化”了吗?他们特立独行的风格、直言不讳的辩论让主讲嘉宾的我深为感动。在北京这样一个大一统古都笼罩的地方,竟然有这样一群有主体意识、公共关怀的人,令我暗暗吃惊。散场之后,建嵘对我说,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批判现实中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需要大思路,需要建构。他说在宋庄看到了未来,他一直在写宋庄文化,写了十几年都不满意,还在写作之中。我从百度上下载了一个于建嵘作品的简单目录。从这份目录中可以看出他超强的写作能力,反过来也就可以惦量出宋庄所走过的这三十年,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分量。

  有空儿的时候,我还要跟着于建嵘逛宋庄。

  附:于建嵘著述(包括少量合著

  1.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2. 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

  3. 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4. 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

  5. 于建嵘 李连江:县政改革与中国政治发展(合著)

  6. 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

  7. 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围绕《信访条例》修改的争论

  8. 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

  9.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

  10. 清代与民国保甲体制的比较

  11. 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

  12.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

  13. 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

  14. 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

  15. 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三)

  16. 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二)

  17. 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一)

  18. 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

  19. 村组干部话说“三农问题”

  20. 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

  21. 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

  22. 乡村自治:皇权、族权和绅权的联结

  23. 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

  24. 近代中国地方权力结构的变迁

  25. 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6,黑恶势力是如何侵入农村基层政权的?——对湘南40个“失控村”的调查

  27. 失范的契约:形式民主下的枷锁

  28. 乡村选举:利益结构和习惯演进——岳村与南村的比较

  29. 在农民反抗的背后——湖南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30. 如何破除山西省长们的宿命

  31. 超越“省管县”,县政自治才是治本策

  32. 对一封来信的两点回答

  33. 侵犯信访公民合法权利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34. 治乱与治吏

  35. 土地流转要遵循自愿有偿原则

  36. 如何走出施政和维权的暴力困境?

  37. 改革与法治及解释权

  38. 谁在承受截访的成本?

  39. 再论社会泄愤事件:瓮安事件的反思

  40. 底层社会的政治逻辑

  41. 转型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

  42. 于都事件——共产党县级政权第一个集体腐败案

  43. “全民低保”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44. 让劳动者有能力保护自己

  45. 学者和庸医及农民的鲜血

  46. 农民土地维权抗争的调查

  47.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

  48. 启蒙与知识精英的话语霸权——来自田野的思考

  49. 三农问题的关键何在?

  50. 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

  51. 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

  52. 建东书房记
  
  53. 要重新认识农民和解放农民

  54. 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片段)

  55. 当代中国维权农民群英谱

  56. 村民话说“三农问题”

  57. 县乡领导话说“三农问题”

  58. 学者话说“三农问题”

  59. 为基督教家庭教会脱敏

  60. 解读和谐社会 问题和对策

  61. 中国的政治现实和我的梦想

  62. 中国的底层社会:我的研究和立场

  63. 解决利益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64. 中国的骚乱事件与管治危机

  65. 2006年4月3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66. 转型中国的社会冲突67,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和秩序重建

  67. 中国信访制度批判

  68. 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与政治

  69. 终结革命:背弃承诺抑或重构价值——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70. 中国农村的政治危机:表现、根源和对策

  71. 社会危机治理暨公民社会转型论坛纪要

  72. 于建嵘 单光鼐:群体性事件应对与社会和谐 (合著)

  73. 于建嵘对话毛里和子:政治发展:东亚经验和中国特色

  74. 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向何处去?——与家庭教会人士的对话

  75. 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于建嵘对话裴宜理

  76. 于建嵘对话蔡永飞:呼唤县级地方立法权

  77. 解决中国农民问题需要新思维——于建嵘答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问

  78. 于建嵘对话陈志武:把土地还给农民

  79. 于建嵘对话斯科特:底层政治与社会稳定

  80. 乡村政治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81. 农民维权重心出现重大变化

  82. 于建嵘:当前中国能避免社会大动荡吗? ——2009年2月9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83.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