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迈出生态体制改革第一步。试点整合了园区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4级统筹式“大部制”生态保护机构。
根据部署,青海将于2年内陆续完成全部试点改革任务。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亚洲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球最敏感的气候启动区之一,发源于此的江河之水覆盖我国66%的地区。上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这里的草原、湖泊、冰川等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对下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
2005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10年来国家在此累计投入的资金接近90亿元,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经过10年保护,这一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草地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
“然而,生态治理过程中政府各部门管理权属不清、职能交叉、执法合力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因生态保护而禁牧、减畜的牧民长期增收艰难,其中不少还亟待脱贫。”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局长、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说。
为此,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12.31万平方公里的典型代表区域划入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范围涉及青海果洛、玉树两个藏族自治州的4个县,下设黄河、长江、澜沧江三个园区,将于此探索更有效、科学的生态保护新模式,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发展。
“今后在制定草原恢复治理政策时,区域内的森林、冰川、湿地等也将得到有效兼顾;在日常巡查中,过去分属于森林公安、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部门工作人员发现任何危及生态安全的情况均可及时介入,不再掣肘于原有权责范围;各级保护机构的沟通渠道被有效打通,重大生态问题将得到更及时的处置。”李晓南说。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还将于2017年完成对“一刀切”式生态治理模式的改革。因地施策,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划分出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园区,各有保护重点。依照各地生态地位及现状,3个园区又被细分为核心保育区、生态修复区、传统利用区及居住游憩服务区,分别承担严格保护、生态治理、有机农牧、居住旅游等功能。同时各区被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每个网格由专人负责,“一格一策”实施精准生态保护、治理和利用。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还有望重新定位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各个主体,突出社会广泛参与,更加注重牧民权益。“公园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利用生态来改善民生。”李晓南说,园内6.15万牧民与山水林河湖、野生动物等都属于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应受到不偏不倚的对待。
三江源国家公园陆续优先从贫困户中选出近1万名具有劳动能力的牧民充当生态管护员,占园区贫困总人口的比例近半。他们将执行日常巡护、监督执法辅助、生态监测等任务,完成绩效考核后每月将获得1800元的政府发放收入。目前,牧民生态管护员正进行生态知识技能培训,将于近期上岗。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后每年都接受小规模预约访客,允许科研人员、非政府组织及志愿者参与生态体验、保护及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