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走向制造强国之路——“十三五”中国制造业发展展望
时间:2016-06-11 15:44:00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张淑梅 冯 华 

张淑梅: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教授

冯  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城市化委员会交通运输专委会专家顾问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随着创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如美、德、英、法等国先后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等。同时,新兴国家也纷纷把发展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如,印度制定了“印度制造”战略。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出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也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

  1. 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从国际对比来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9;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4;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2;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部分关键技术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比如: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我国高速轨道交通在国际上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一是技术先进,在牵引、制动和网络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方面已完全实现了“中国制造”,部分车型的所有零部件、子系统等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二是成本低廉,与日欧产品相比,我国高速动车组产品价格要低30%左右。2014年,由我国承建的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正式通车,我国与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的高铁合作项目也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南车、北车两大集团全年新签海外合同总金额超过60亿美元,同比增长60%以上。

  我国与世界制造强国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水平不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装备、核心领域的芯片和控制系统等仍依赖进口。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达2313.4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国内第一进口大户;近八成的芯片依赖于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由于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欠缺,我国与世界制造强国之间差距明显,例如,核心技术缺失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但在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领域久攻不克,严重阻滞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与欧、美、日相比较,国产机器人核心部件在稳定性、寿命、精度、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

  2. 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一是制造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制造业领域加速创新应用,使得材料、设备、产品和用户之间可以在线联接创新应用和实时交互,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互联网+”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无人飞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新型智能产品方兴未艾,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产业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的不断深化,众包、众创、众筹、威客、个性化定制、线上到线下(O2O)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得益于互联网、开源软件、开源硬件,以及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开始出现,生产小型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二是制造业创新体系正在重构,制造业全球分工版图面临深度调整。创新环境复杂化,创新行为随机化,创新载体平台化,创新主体协同化,创新激励间接化。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发达国家强化中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优势,中高端产业转移出现回流现象。在中高端制造领域,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积累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使其抢占了许多领域的制高点,特别是在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等若干新兴领域,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较为明显。随着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普及应用,劳动力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在总成本中的比重都将大幅下降,中高端制造环节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积极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在中低端领域承接产业和资本,对我国产生竞争压力。

  三是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持续攀升,应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的能力日益增强。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报告,2000年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排名第23位,2010年上升到第7位;根据德勤公司《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未来5年内,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将稳居榜首,德国将从第2位下降到第4位,美国则将从第3位降至第5位。随着我国制造业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分工关系将从目前的垂直分工转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尤其在轨道交通、电力设备、海工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在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正在努力摆脱与东南亚、南亚等低成本国家的同质竞争。

  二、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路径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包括发展形势和环境、“三步走”战略方针和目标、9大战略任务以及战略支撑与保障四大部分。其中,9大战略任务包括:第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第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第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第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第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大重点领域;第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第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第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1. “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质量效益、持续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判断,世界制造业大国大致分为3个方阵:美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到2025年实现第一步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制造业发展水平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实现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即在第二方阵中处于领先水平,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到建国100年实现第三步的战略目标,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与美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并驾齐驱,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制造强国。

  2. 坚持一条主线:将“两化”融合贯穿于制造强国建设的全过程

  一是要选好切入点。现在来看,“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即实现两个IT(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智能制造。因此,要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要找准抓手。要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重要抓手。2013年以来,工信部研究制定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2014年首批选择了500家企业开展贯标试点,通过标准和管理体系的贯彻实施,推动了“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三是要突出重点。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化应用。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要积极发展云制造、众包、众创、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建设一批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

  四是要夯实基础。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建设,提高制造业企业宽带接入能力;要前瞻规划、提前布局,组织开发智能控制软件、工业应用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建设先进的信息物理系统,为未来智能工厂中设备、产品、服务与人之间的互联提供支撑。

  3. 着力增强两大动力:创新动力、改革动力

  增强创新动力,就是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打造成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一是要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二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端制造业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三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第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机制,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第二,要扶持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发展,今天的中小企业可能成长为明天的英特尔、微软、苹果、谷歌、百度,我们要为这些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提供资金支持、创业辅导、税收优惠、信息咨询等,帮助它们不断完善自身,把创新创意转变成社会财富。

  增强改革动力,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造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释放改革红利,为制造强国建设增添动力。一是要简政放权,推进依法行政,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把行业管理的重点放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能力。二是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如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制造业领域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建设,确保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等。三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民营经济广泛参与制造强国建设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4. 组织实施五大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第一,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未来应重点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改建、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要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行业领域工程数据中心、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创新中心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要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第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抢占这一制高点,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也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文件提出,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要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要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要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要加快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智能制造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 30%,产品生产周期降低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降低50%,不良品率降低50%。

  第三,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工业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简称“四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能力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工业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能力的根本体现。近年来,我国在工业强基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梳理出了近期需要重点发展的80种关键基础材料、185项核心基础零部件、105项先进基础工艺和63项产业技术基础,并提出了重点行业“四基”发展方向和实施路线图。文件提出,下一步我国要通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努力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

  第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文件提出,要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专项技术改造,开展绿色低碳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实现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

  第五,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文件提出,要围绕重点突破领域,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通过以上举措,我国应实现到2020年上述重点领域的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重要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目标。

  5. 努力构筑三个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组织保障

  在政策保障方面,重点是完善财税、金融和中小企业扶持三类政策:一是要构建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二是要制定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三是要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在人才保障方面,重点是建设好三支队伍:一是打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三是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在组织保障方面,关键是建立统筹有方、协调有效、落实有力的制造强国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创新创业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双引擎

  1. 新经济与新常态:“环境变了,游戏规则全变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之一是以园区化战略推进工业化,园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具体路径和方法就是先规划一片园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搞好“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硬件完善了就可以招商引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在向创新切换,以往以园区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为条件实现简单工业化的路径与思维,有可能成为发展新经济和新兴产业的障碍。园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性载体,其发展模式必须升级。

  通过园区转型助推新兴产业成长、助推传统产业升级,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经济调控的“双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推动创新产业化,把民间活力释放出来,让一大批新兴业态成长起来;二是改造传统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推动产业创新化,加速制造业升级。

  2. “你赌青春我赌钱,我们一起来创业”

  新经济、新产业首先是通过创业生长出来的,必须大力支持创业。2015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后,各地支持创新创业的浪潮席卷全国。2015年中关村园区平均每天创业66家,一年新增科技企业2.4万家;更有中关村“创业中国引领工程”、成都“创业天府”、上海“创业浦江”、苏州“创业苏南”等,2015年全国各地的创业行动红红火火。

  新一轮创业浪潮有四大动力:一是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与成本,推动新的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二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带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第三是中关村、张江、东湖等高新区作为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引领新一轮聚合创业浪潮;第四是当前出现的并购热刺激“职业创业人”崛起。新一轮创业浪潮有四大主体,简称“新四军”:一是海归潮推动创业;二是精英离职引发创业浪潮;三是返乡农民工掀起新的草根创业浪潮;四是大学生创业潮。

  3. 产业创新要在科技服务基础设施上精准发力

  产业创新和发展新经济需要软的基础设施,其核心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载体是科技服务业,具体是由科技服务机构通过统筹知识、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的新兴产业,这些是实现创新驱动、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产业。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链条:一是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全过程创业服务链条,如众创空间;二是技术转移服务链条;三是资金服务链条,传统银行无法应对创新创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必须鼓励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创新;四是人才服务链条。

  科技服务体系是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像过去30年抓“三通一平”基础设施一样抓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向新经济转型载体的园区,其职能要实现根本性的变革,也要从过去以硬件建设为主转入到软件建设为主。园区升级要在创新服务体系上精准发力。园区的使命就是要为创新创业提供环境和土壤,以此激活企业的创新能量,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