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潘家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时间:2016-05-17 11:14:53  来源:城市化网 

    城市化网讯 日前,城市化委员会城市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发展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发文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为统一协调世界各国能源转型、降污减排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思路,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双赢点,为推动全球走向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新动力。

  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最终协定,标志着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形成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经济社会演进形成了强有力的理念冲击:为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在这种价值理念之下,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普世价值”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以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发展范式。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已经实施了全方位、大力度、开创性的尝试,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这是对全球生态安全的直接贡献。具体到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投资、大范围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能源革命进程。近期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则为统一协调世界各国能源转型、降污减排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思路,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双赢点,为推动全球走向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新动力。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2015年9月,一份题为“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文件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正式获得通过,给未来15年内各国发展与国际合作指引了方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对2000年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继承和升级,囊括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这项议程超越了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格局,在力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5P愿景:以人为本(People)、尊重自然(Planet)、经济繁荣(Prosperity)、社会和谐(Peace)、合作共赢(Partnership)。

  当前普遍流行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遵从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以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因此在工业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和落脚点均在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增长来测度。这样做确实有利于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也具有广泛的现实政治基础和紧迫性。但在实践中,人们为实现经济目标往往会忽略环境成本和生态损失,高生产率以大量的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为代价,已经抵近乃至超出了地球的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环境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趋于弱化。

  事实上,在工业文明范式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全球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思路,这种新要求与新思路的核心是引导人们从工业文明社会走向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社会并非要抛弃工业文明社会的运行机制,而是要在其中加入生态文明的内容。其伦理价值基础不再是功利主义,而是对自然和人的尊重,寻求的是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在促进物质生产和财富积累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外显形式是进行系统性的绿色化发展。工业文明也关注绿色化,只是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则意味着将人的活动整体性地纳入到低碳、绿色、循环的轨道上,需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消费理念与消费习惯的变革,以及制度体系与体制机制的变革。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技术创新,也鼓励技术革命,但新技术更多的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当前,中国提出“四化”变“五化”,将绿色化融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其实正是切中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在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考虑与自然的匹配度,工业化、城镇化要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农业现代化也需要与自然相和谐。

  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

  品质、健康、绿色、低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然而,生态文明社会的资源、环境容量或承载能力并不会比工业文明社会有所增加,将这些核心要素变为现实,能够倚靠的只有更加合理地使用现有资源,提升自然与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包括水、能源、土地等在内的自然资源实际上是一个关联体,如何加以协调配合,让它们发挥出最大功用,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考验。其中,对能源的恰当使用尤为值得关注。品质、健康的生活,是以充足的能源供应为前提的。循环再生、绿色发展,在工业文明社会都可以实现,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例如,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上,水是完全循环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应用现有技术完全能够净化到可以直接引用;在戈壁沙漠中,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植草种树。这些技术之所以得不到大范围推广,约束条件表面上看是资金投入问题,实际上是能源问题,是因为现在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不足以支撑实现完全的人工循环、淡化海水。因而,判断经济社会能够发展到何种便利程度,最终是一个能源问题。

  在工业文明社会,动力燃料是化石能源。从世界能源消费的基本格局看,化石能源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供了基本的能源保障。然而,如果生态文明社会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有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未来的能源需求,会远远超过化石能源的储量极限。因此,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向不会枯竭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未来,如果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现突破,提供的能源服务超出了人们的需求,节能甚至会变得没有必要。

  从另外两个维度,即绿色和低碳维度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也是十分必要的。绿色化首先要实现能源绿色化,减少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环节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低碳革命实际上就是能源革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是能源,而不是二氧化碳,如果可再生能源能够促成一场零碳能源革命,气候难题就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工业革命以来,已经有多次制造业的技术革命,但是,还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能源革命。从世界能源结构演化和化石能源的枯竭特性看,生态文明发展范式需要进行一场真正的能源革命,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从建设引领到理念引领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需要诸多领域的变革,在全球生态形势严峻的当下,加速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各国政府做出更多的努力,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引导经济社会走向。在这一方面,中国表现抢眼。中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还没有进入后工业化,但是由于清晰地认识到了美丽中国梦有自然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正在积极主动地拥抱生态文明,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斐然,正在催生一个全新的时代。到2015年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位列世界第一,发展势头强劲。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推动着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能源革命加速实现。

  而且,这种积极的探索与突破正在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让中国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产生出新的智力贡献。从各国的能源转型实践看来,开发可再生能源会推高能源成本,与经济发展相悖,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期时,阻力不言而喻。基于此,延承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开放、共享的理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9月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了“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倡议。

  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与宏大的构想,有望开启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不仅可以促成能源革命,还会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能源革命涉及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多种能源形式,技术体系是全方位、多元化、多极化的,除了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还会涉及到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能效技术等等。相比于传统化石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安装与维护,具有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能源作为一个经济部门的就业消纳功能,推动经济发展。然而,如果没有统一部署,上述种种就只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潜力,尤其对于经济落后国家更是如此。究竟该如何快速而有力地发掘这种潜力?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提供了一个思路。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在能源供给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消费端以最清洁、便捷的电力代替其他用能形式,为所有能源革命相关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与综合利用平台,可以有导向性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另外,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下,能源结构调整摆脱了国别限制、区域限制,实现全球能源资源的均衡、均值配置,这样一个开放、共享系统,将能源革命引向了社会化思维,所激发出来的市场活力无疑会加速能源革命乃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