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部分干部深感推动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权力受到监督,“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于是,盼望从风险和压力大的实职改任清闲但待遇不少的虚职,已成为一些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门心思想往上走的人不少,但主动要求“实职改虚职”的官员却不常见。个别领导干部因为身体等原因实在无法履职尽责,主动向组织申请“退位让贤”,姑且算得上“正常”。那么一年十来个实职干部以各种理由要求“实改虚”,显然就有些非比寻常。
绝大多数主动申请“实改虚”的干部大抵有以下几种心态:一类是认为业务增多,风险增大,“当官”的收入却没有随之增多,实在有些不划算;一类是觉得同级别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之间收入差距不大,虚职却工作清闲,不转白不转;还有一类是认为“上升通道”狭窄,萌生了退意。
诚然,在职干部主动申请“实改虚”是适应“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表现之一,能把“位子”和“帽子”留给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年轻干部。但这种逃避责任式的“实改虚”却凸显出个别干部不愿吃苦、不愿担当的“为官不为”心态和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和稀泥”心态。
要让“实改虚”回归正常,关键在于破除“虚职就是钱照拿事不做”的迷思。中央推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是为了从制度层面保障基层公务员的晋升畅通渠道,调动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不是为了让个别干部在正值壮年时心安理得地撂担子、享清福。要彻底杜绝把虚职视为“养老岗位”的心态,必须多管齐下,从制度和实践层面想法子。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转任调岗”机制,将已经“实改虚”的干部平级调动至其他单位,避免新领导不好意思给“老领导”安排任务的窘境和尴尬发生;另一方面,还要在公务员考核体系上将这类转任干部和其他同职级干部一视同仁,一同考核,奖罚分明。对那些踏实工作,继续发光发热的干部要不吝于鼓励和奖励;对那些把工作视为养老,纪律松弛、尸位素餐的干部,更要有一说一,不留情面地用纪律和规则给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