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文昌胡同深处,一间小小的、不起眼的、甚至杂草丛生,可以说有点破败的房子,刚刚卖出了相当于20公斤黄金的价格。这处仅仅11.4平米的房产,卖出了53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每平米房价达到46万元人民币。卖出如此高价的原因,就因为它是北京最著名的小学之一实验二小的学区房。46万的单价,也创造了北京最贵学区房的记录。(央广网北京3月3日)
20公斤的价格换来11.4平米的房子,验证了北京“寸土寸金”的喻言。而单价46万的房价也意味着,在这地界儿买1平米的钱可以在一个三四线城市买到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530万买11.4平米的房子,自然可以有多种解读。比如,人有了530万为什么不出国留学?抑或是为什么还上学?抑或是,这样一个小破屋,到底值不值20公斤黄金的价格呢?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在北京这地方,在一些名校的附近,从来都不缺少天价学区房。
学区房是什么——不客气的说,它是教育资源尤其是学校师资分配不均的现实标本。长期以来,即便是同一所城市,也有名校与非名校之分,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别。本来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公平之事,却总在现实中异化变味。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了我国各个城市都出现了畸形学区房以及变态的学区房经济。靠近学校、靠近名校的房价,永远都是那么的叹为观止。从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城市,再到大城市,再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到小县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学区房。
对学区房问题,教育部门并非无所查觉。2月下旬,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还“钦点”了24个城市的名,要求这些城市所有县市区100%的公办小学、90%的公办初中要实现划片入学。“多校划片”,即将原来的一个小区对应一所小学初中变为一个小区对应多所小学初中。这意味着,即便是买了学区房的家庭,孩子也未必在附近学校就读。
出现46万1平的学区房,对教育部门试图通过“多校划片”政策而降温学区房房价的做法,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和讽刺。笔者认为,教育部试图修正不是教育资源的不均,不是让教师实现轮岗,不是减低对名校的投入,不是加大对偏远郊区学校的投入,而是修正了“就近入学”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用一种不公取代之前的最大公平。
就近入学,从来都没有原罪。问题是,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的语境里,有些人就近只能上不被认可的学校,管理松散,缺少师资和赞助,操场尘土飞杨;而有些人却可以享受到当地或全国最好的教育。有些学校没有体育老师,学生也不知道运动会是个什么东西;而有的学校开运动会可以在鸟巢开,校庆典礼可以在人民大会堂办……毫无疑问的是,消除这方面的差异,需要平衡教育资源,而不能对之前的公平原则尤其是“就近入学”进行怀疑。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在资源不均的语境里,从来没有最高价的学区房——每一个天价学区房的纪录,注定了要被打破,这里面没有底线,没有上限,只有赤裸裸的不公以及拿钱就可以买到的特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