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面对污染,个体的焦虑应该被理解
时间:2015-12-24 12:41: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劭强 

     对于新闻中为孩子健康感到紧张的家长,人们会同情,但也有人会觉得这些家长矫情。同情是因为,环境问题是普遍的,谁也没有办法“独善其身”。觉得矫情是因为,既然问题是普遍的,既然其他孩子可以忍受这恶劣的环境,这些家长的孩子自然也能够忍受,怎么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呢?如果每个家长都如此,学校岂不是成为各种净化环境和预防污染设备的“展览会”?

    仔细想想,那些主张集资给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的家长的想法,真的可笑吗?雾霾等环境污染影响健康已经成为共识,而我们的孩子就处于这些实质危害中,无处躲藏无法逃避。面对这种可见的伤害,家长难道不会心急上火,难道不该想尽一切办法以减少污染对自己孩子的伤害?不管这些家长的想法是否异想天开,或者没有顾及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的感受,他们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应该被充分尊重——对于污染问题的焦虑是一种本能,对于污染的预防是一种自救。难道,眼睁睁看着孩子和自己身处于环境污染中却坦然处之,才是成熟和勇敢?

    遗憾的是,面对普遍的环境污染,我们确实在陷入麻木。一方面,我们抱怨环境变差污染严重,但另一方面,一些人似乎把环境污染当成一种调侃对象,缺少严肃思考和积极应对措施。有人会说,环境污染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个体有什么力量去解决呢——与其焦虑,不如调侃。这应该是一些人对环境问题保持钝感的原因。毕竟,以调侃姿态面对污染问题,还可以保持一种貌似乐观的形象。可环境污染是真实的、严重的,严重到已经影响、危及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即便调侃的姿态让人感觉到一时的表面的乐观,实质伤害还是无法避免。此时,所谓调侃和乐观只能是一种逃避。

    与这种麻木的乐观相比,个体的焦虑应该被理解。至少,这种个体焦虑包含着对问题的重视,以及积极自救的必要意识。只不过,这种个体的焦虑是一种本能,是一种情绪,而且容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如果这种焦虑不能恰当地释放和被引导。因此,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这种焦虑,并通过有效途径来引导、释放这种焦虑。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充满信心,才能积聚积极应对环境污染的勇气。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即便正视这种问题有时会产生一时的无力感,解决这种难题有时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感,我们依然需要直面和解决,并时刻保持足够的痛感与韧性。因为,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我们根本无处可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