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这些散落在城市街头巷尾的铁皮屋子,构造了一座城市最基本的阅读生态,丰富着市民茶余饭后的精神生活。近段时间以来,贵港市有关部门计划推进中心城区报刊亭升级改造工作,欲将市区内约200个报刊亭缩减为80多个。这一举动遭到不少报刊亭业主质疑。有学者指出,报刊亭是承载城市文化的标志,政府在统筹安排报刊亭升级改造工程时,亦应该多考虑民生账和文化账,不宜一味对报刊亭做减法(据12月16日《南国早报》)。
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当下班回家或散步休闲,累了、乏了,遇到报刊亭,随手掏几块零钱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杂志或一份报纸,在闲暇时间读一读看一看,马上就会感觉非常惬意和充实,因此,城市报刊亭也被誉为是城市人精神生活的加油站。这些年,尽管城市街道寸土寸金,但小小的报刊亭依然不乏立足之地,它既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合,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城市报刊亭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味的标尺,一个没有报刊亭的城市,无论如何繁华妖娆,都不过是纸醉金迷,更没有任何品味可言。
显然,因为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电子读物的普及,街头报刊亭大多难以为继,不得不靠“多种经营”来维系,同时,因为经营者大多为社会底层的失业下岗职工,报刊亭可能出现破旧影响观瞻,与现代城市的发展面貌难以适应,通过升级改造加以规范,在继续为人们精神生活“加油”的同时又能成为城市“亮点”,也确实能够提高城市品位。然贵港市市政监察等部门,以对贵港200个报刊亭升级改造为由,不但将原本手续合法的报刊亭全部清除取缔,数量也将大幅缩减为80个,并且把这一举措也称之为是“提高城市品位”,着实难以苟同。
首先是强令报刊亭主拆除的行政行为涉嫌违法,这些报刊亭既是公民的是有合法财产,也是经过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设置,更取得了经营报刊的所有合法证照,并且还按照规定缴纳了各种费用,相关部门没有经过任何协商也不做任何补偿的前提下,仅凭一纸通知就要求报刊亭主限期拆除,存在明显的违法行政。其次,这些报刊亭主本身就是失业下岗职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经营报刊亭也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这样取缔缩减,既无补偿又不予以就业安置,显然也是缺乏民生观念。再次,对报刊亭升级改造确实必要,也有助于提高城市形象和品味,但将报刊亭从200个缩减为80个,非但不是在提高城市品位,反而是在削弱城市的文化韵味,这对贵港市的形象更是弊大于利。城市品位说到底取决于文化氛围,他应该与报刊亭的数量成正比而绝非相反。
显然,贵港市不大,但也无非容纳不了200个报刊亭的存在,城市管理者不能为图形象光鲜而患上管理洁癖,尤其不能容不下报刊亭这样的文化符号。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拥有“贵港是贵港人的贵港”心态,既要城市光鲜也要富有人文,既要容得下高楼大厦、富商大贾,也应承载小桥流水世俗民生。国家尚在积极倡导全民读书,地方政府更有义务对这些承载城市人文生态的报刊亭进行扶持和鼓励,而不是通过违法行政逼迫他们从城市消失,这非但不能提高城市品位,反而是在消解城市的人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