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扭转“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
时间:2015-12-10 10:32:04  来源:人民网  作者:顾仲阳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拿出了一战定乾坤的决心。然而,到2020年要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扶贫做到全过程精准,是成功的关键。

  扶真贫必先识真贫。笔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精准扶贫的理解和执行还存在一定偏差。比如,一些地方在识别扶贫对象过程中,存在层层分解指标的做法,造成一部分真正的贫困户被“屏蔽”。尤其是一些贫困程度较深的地方,因为分配的指标不够用,有些贫困户不能纳入保障范围,享受不到后续的扶贫政策,从而引发矛盾。

  究其原因,除了体制机制不够顺,还和一些地方的识别工作简单粗放有关。有基层干部反映:识别过程中经常发现实际贫困人口数量多于统计数量,为“控制总量”,操作上只好“分解控制指标”,造成一些贫困户没能做到“应识尽识”。

  解决识别不精准问题,兹事体大。从技术上讲,要加强几个环节。首先是通过扩大样本,改进统计方式等手段,提高统计数字的“精准度”。然后是对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挤出“水分”。最后,还可以利用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窗口期”,进一步查缺补漏。

  精准度不够的另一个表现,是不顾被扶贫对象的能力差别,平均用力。比如,目前的行业扶贫政策,普惠性的多,对扶贫对象特惠的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富人先受益”“穷人被挤出”。不少行业扶贫政策项目区域指向的多,精准到贫困村贫困户的少。但一到统计、总结,都装在“精准扶贫”这个筐里。虽然数字好看,究其实质,还是“大水漫灌式”“高射炮打蚊子式”的扶贫。

  笔者在很多贫困地区发现,在理解精准扶贫上,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点“机械化”。不少地方还在沿用给贫困户送幼崽、送树苗的老套路。看上去是瞄准了贫困户,但一帮“穷哥们”单打独斗、搞产业闯市场,能否实现稳定脱贫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道理,基层扶贫部门不是不明白,只是他们顾虑,扶持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发展扶贫产业,怕操作不好扶贫资金“扶”了老板,群众不满,自己也难逃干系。

  这种风险需要防范,但也不能因此不为。其实,所谓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主要是强调针对性帮扶,不是说每个项目、每项政策都要直接到贫困户。如何将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才是关键。事实上,通过支持新型主体带动扶贫对象稳定脱贫,也是精准扶贫。若是没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让抗风险和发展能力本来就很弱的贫困户孤军奋战,到头来辛苦一场还可能挫伤他们脱贫的信心。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识别和施策环节,精准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尽一样。前者更注重执行的精确性,就是要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后者则要提升政策的含金量以及干部作为的主动性,以问题为导向,缺啥补啥,而不能形而上学照一个模式去做。只有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才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感受到扶持的温暖,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