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县委、县政府“蜗居”在老宅里,办公室十分拥挤,可投资上亿元的学校已经建成了当地标志性建筑……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以“穷县办富教育”的发展思路,践行民族地区教育梦。(11月24日 中新网)
国家贫困县、寒碜的政府办公楼、地标性学校,即便在瞬间会有强烈的即视感,基于最原始朴素的情感,尤其是置于豪华办公大楼并不鲜见的大背景下,当然会对这种“穷县办富教育”致以积极的敬意。
根据当地主政者的说法,把教育办好也是一种很好的扶贫,让大家有同等均衡的学习机会。如此一番的陈情,自然是值得赞赏的,而也正如当地教育工作者在“忆苦思甜”中所直呼的“变化太大”,作为一个贫困县,当学校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无论是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尊重,还是扶贫之策的选择,这样的智慧和担当,首先是值得肯定的。
当我们礼赞这些建成地标性建筑的学校时,仍需谨慎思索的是,如巍山这般以“穷县办富教育”的思路,能否成为“践行民族地区教育梦”的路径依赖呢?这绝不是妄自非议,在巍山“办富教育”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些事实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巍山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根据当地主政者的说法, 该县可支配的财政,也就几个亿;二是近几年巍山县每年对教育的投入在5亿元,加上上级投入超过10亿元,而其中至少有两所学校的投资是超过1个亿的;三是该县政府办公楼堪称“寒碜”,根据记者的描述,部分楼房已经浸染苔藓,一间约10平米的办公室内有三四名办公人员。
这些事实固然足以力证当地对教育的大手笔投入,而在同时,不得不追问的是,在资源稀缺甚至是贫困的大前提下,在教育方面投入如此多的资源,是否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都说民生无小事,教育当然算是民生,而同属民生序列的,还包括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发展等等诸多方面,当教育占据如此多的资源,会否造成顾此失彼的发展不均衡呢?而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说,资金投入当然是极为重要的硬件,但是,作为资源的投入,除了存在饱和的问题外,还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那么,这些大手笔的投入,是否都实现了精准、高效呢?那些动辄投入上亿的中学,所要追求的到底是成为地标性建筑?还是注重实用呢?
此外,相比较之下,当地政府办公楼的寒碜,又是否值得抒情的赞颂呢?当我们对豪华办公大楼投以鄙夷时,我们所期待的是不是走极端的“寒碜”呢?无从知道那些长着青苔的政府办公楼是否算是危楼。至少在10平方左右的办公室里挤着三四名办公人员,这并非是现代高效政府的应有标配。
姑且不说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都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的正当需求,事实上,一个政府大院是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是集中为民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我们固然是需要对一个奢华的政府大楼说不,但显然这不是要回归到毫无讲究的寒碜,廉洁奉公下的朴素,或许是最值得拥有的政府大院情怀。
回归到这些成为地标建筑的学校来说,我们可能并不是要欢迎那些看上去气派的教学楼,不是说学校建得越气派,就越能彰显教育的发达,正如当地主政者所言,在舒适、和谐的学校里,“让大家有同等均衡的学习机会”,或许这才是最值得礼赞的教育发展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