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如何拯救廉价药不能只有“市场独白”
时间:2015-10-13 13:18:14  来源:南方网  作者:堂吉伟德 

    包括北京在内,全国多地的医院、药房里,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消失了。一项对全国12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短缺的已高达342种。(10月12日《新京报》)

  廉价药的消失现象,成为近年来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公众关切的焦点,围绕此的报道可谓举不胜举。当药品价格被全面放开之后,更是加速了廉价药的速死,以至于从调查情况看,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然短缺的已高达342种。医院无以购到国家目录中的“零利率”基本药物,那么患者的就医成本就无法得到保障。对于那些慢性病患者来说,当其常用的廉价药从市场消失之后,“救命药”也就逐步变得“真要命”。

  有人说过,这是市场的必然结果,也说明药品价格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于是只能选择放弃生产以作为应对。表面上这种理由确实成立,事实上却未必如此。药品价格固然需要由市场来决定,但并不代表就可以无限制上涨。更何况,药品价格市场化并不代表监管就无所作为,在市场体系下同样可以让药品实现廉价。在市场与公益之间的均衡,最理想的结果就是让药品以微利而非暴利的状态呈现。

  一种药品可以随便消失,那么其替代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因而首当其冲的问题还在于药品审批太过随意。一位药品零售业内人士表示,每次“限价令”颁布后,都有80%的限价药从医院、药店消失。追求高利润是商业的本性,无法将低价药的生产寄望于商业的道德和自觉之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于现有药品管控制度的失灵,各个环节的相互脱离,使得“廉价药”的民生利益很难获得保障。

  药监部门管药品品种的审批与质量,对价格不承担责任;物价部门虽然管价格,却无法对生产品种进行限制;至于卫生部门,医院用什么药似乎也缺乏必要的限制。国内的药品品种审批,并没有像国外的标准那样严谨而科学,过多的“新药”审批导致一药多名的现象屡禁不止,同一种药固然在成分上完全相同,但换一个名称和包装就可能在价格上差距悬殊。

  尽管有药品集中招标和医保议价能力的介入,然而若是不能在药品品种上做好把关,并对药品的成本进行真正的约束,那么药品价格就始终难以回归于合理,脱离实际的市场价格就会是“伪市场”。更何况,药品价格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链条,包括原料环节的“囤积居奇”,流动环节的“暗箱操作”等,都需要靠严格的监管来保驾护航。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不仅是廉价药品种日益减少,就是已有的药品也是价格不断飙升,让患者难以承受也让医保费用被大量虚耗。

  对于公众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一个现实是,严格的行政管控之下,廉价药会不断消失;而放开市场价格之后,其依然会不断消失。其间固有治理的能力与水平的检验,也有市场与公益之间寻求平衡的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没有抓住药品审批和价格约束这个关键点,从而使各种管理手段都陷入绵软无力的境地,看似凶猛的拳头都被轻易化解。因而,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出现,就需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让有形之手“与之同舞”;让药品价格在体现其市场元素的同时,最大化实现其应有的公益性。因而,“廉价药到哪儿去了”的追问,何尝不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