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互联网经济,雷军有一个犀利的总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从年初开始,农业似乎成了站在互联网风口上那头“会飞的猪”。这里面,有京东、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不计其数的想从中分走一杯羹的创业公司。但大半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看“互联网+农业”,似乎声势有余,而亮点不足。
有政策扶持,有资金保障,有政府重视,农村电商却并没有呈现出“燎原之势”,更多的是些“淘宝村”、“淘宝县”等成功的个案,仍然停留在“星星之火”的阶段。我想,应该更多地从农村电商甚至农业自身找起。
农村电商更多的是种工具、能力,能解决部分产销信息不对称,能加速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双向流通,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产业提升……但更多的是在修正、助推、加速农业的发展,并不能像一些地方政府以为的,或者某些企业宣称的那样“包治百病”。
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农村政策里,可以一窥端倪:赋予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功能,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农业生产机械化难题;鼓励农民以地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探索农村集体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明确加大对适度经济规模的支持,农业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上面这些政策更多地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系统、科学地将我国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而农村电商,则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来弥补我国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标准化水平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信息难以追溯等问题。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与其说,农村电商“包治百病”,不如说,农村电商是“特效药”,以“互联网+”思维,为农业的技术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方法和工具。
其次,“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很多地方上马了一系列“农业电商产业园”等项目,这里面存在着两个让人担心的倾向:一种是脱离农业实际,有产业,无农业,以培育工业产业园的经验,来运作农村电商;另一种就是为电商而电商,有线上,无线下,有互联网,无农业。
之所以出现这两种让人担心的倾向,根源同样在于对当地农业现状理解存在误区。在农村电商发展中,成功的淘宝村、淘宝县,大都处于东中部地区。这些地方农村电商的成功,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现有基础之上的。以浙江农村为例,发展过乡镇企业,搞过民营经济,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管理制度、经营体制改革……这些经验,为浙江农村电商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这时候与农村电商结合,就能够事半功倍。而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的基础远未打牢,把东部成功的个案经验全盘照抄,必然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
此外,农村电商毕竟还是个新鲜事物,各地也都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过程中。这其中,真正值得推广的是那些找准了发展模式的。以江苏的泗洪县为例,这里的农村电商的做法就很接地气:首先是载体平台多,不仅有县级产业园,还有乡镇创业园、农村淘宝村,有了一个县乡村全覆盖的产业布局;其次,成立了县级电子商务协会,设立了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常态化开展讲座和推广活动。这两个做法,一方面,把电商和产业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从顶层设计和配套支持方面,为农村电商发展“保驾护航”。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发展农村电商,要取的“真经”正是以泗洪县为代表的运作、管理、扶持思路。
半年来,我接触过不少搞农村电商的企业,要么饼画得太大,啥都想做,结果早早死在创业大门口;要么经验不足,对农村、农业发展的现状理解不透,对困难程度预估不足,死在了速战速决的操作上。其实,农村电商,市场远未成熟,培育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我想对那些挤在农村电商风口上的政府和企业说一句:农村电商,前景是广阔的,道路是曲折的,在现阶段,找准路之后,想办法活下来,活得更久一点,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