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来上了,我们消耗不起。我们会判断外来的人是不是真的有需要。”说话的是广州市白云区增槎路一商场的工作人员,他口中所要判断的外来人员否真的需要指的是——上厕所!因此,商场管理方在商场的门口贴出公告:“凡是外单位人员不得使用本场洗手间,如有发现重罚100元。”(9月8日央广网)
商场厕所禁止外人使用,暴露出了经营者的冷漠无情,损害了城市文明。从表面上看,单位修建厕所,是为了“专厕专用”,方便内部职工如厕。一些单位厕所拒绝市民入内,是在向社会和公众宣示“我的厕所我作主”的物权。但从深层次分析,单位厕所拒绝市民入内,是“厕本位”观念作崇,拒绝向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从小处讲,只注重局部利益;从大处讲,缺少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事实上,一些市民之所以去“占领”单位或企业的厕所,缘于城市公共厕所的稀缺,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如厕,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为此,各地要求应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和国家标准建设配套数量的公厕。比如,国家文明城市每平方公里公共厕所数量不少于5个,卫生城市不低于3个,人口密集区域还可以再多一点。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城市管理者一心只抓GDP,而忽视了公共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导致公厕成为城市中的一种稀缺资源,更导致了市民如厕难。
如此语境下,单位及企业的厕所,也成为公厕不足的一个有力补充,承担起了方便群众的社会责任。鉴于此,广东、海南等省份均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市民打开“方便之门”;特别是山东省济南市,号召沿街企业开放公厕,解决市民如厕难问题,有关部门还牵头组织成立“厕所开放联盟”,由自愿对外开放厕所的单位组成,城管部门统一制作标识,分发给厕所开放单位,市民看见有标识的单位,直接进去方便就可以了。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西姆先生有一句名言:“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因此,单位和企业内厕,应无条件对外开放,这等于是向社会打开了一扇文明“窗口”;要知道,厕所开放和便利程度,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尺度,也标志着城市公共服务意识是否提高。特别是,单位内厕开放,倒逼城市公厕改良。目前城市普遍存在公厕建设和管理滞后,公厕数量偏少和布局不合理,男女厕位比例失调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市民共同努力,采取多种途径,解决上述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