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3日播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的答记者问,对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做出明确划分。首都北京的功能定位尤其令人瞩目,多家媒体以类似“北京淡化‘经济中心’”为题做出报道,一些人据此认为北京不必再重视经济发展问题。辩证看待经济发展,澄清偏颇看法,对凝聚发展共识、推动经济更好发展极有必要。
对当今中国而言,经济发展仍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从政府的基本职能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公”上,即依托公共财政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公共财政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试想没有了经济发展,税收又从何而来,公共财政如何保障?另一方面,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当地政府需要持续提供与这种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产品。显然,对北京而言,没有经济发展作支撑,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因此不重视经济发展的后果是不可想像的。
那么,如何看待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呢?笔者认为,不提“经济中心”,反映的恰恰是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体现的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更高要求,以及对经济在内各个方面科学发展的高度自觉。
一是经济发展要放弃“单兵突进”的旧模式,需要更多地与区域内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匹配。曾经,“经济中心”引领下的经济发展被放到了过于重要的位置,尽管北京的地理空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方式落后、水平低下的行业企业并不鲜见,既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恶化了与邻近周边地区的行业竞争。不提“经济中心”,有助于消除一些人脑海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落后意识,进而为区域协调发展扫清障碍,朝着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协调发展方向转变。
二是经济发展要放弃“大而全”的旧方式,更多地向创新驱动发展要动力。随着北京的一些低水平行业企业让渡给周边地区,北京的发展就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来进行谋划。正如转型中的我国一样,当旧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就迫切需要新的发展动力来牵引经济前行,以实现中高速增长,北京同样如此。此时,北京所要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心”,无疑正是解开如何继续快速发展难题的那把“金钥匙”。如此看来,对北京而言,淡化了“经济中心”之后,如何建设好“科技创新中心”显然远比其他地方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
三是经济发展不再作为直观的政绩考评内容,地方在实现提质增效的高水平发展上有新的要求。服从于区域发展的要求更加明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在,但“经济发展至上”“GDP数据出英雄”的指挥棒效应正逐步消退,无疑会让经济发展的直观压力消失,转化为地方求实效、图长远的科学发展之策,为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形成地方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