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挺逗的新闻,说是有个叫“经济学人智库”的机构发布了一份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亮点是北京名列第69位,再度成为“中国大陆最宜居城市”。在这份排行榜的前100名中,天津、苏州、上海、广州等另外7座城市赫然在列。看到这个版本的宜居城市排名,想想那“醉人”的雾霾,很多北京人唯有苦笑。
说“北京最宜居”,怎么看都像是一则冷笑话。正因如此,当某媒体在头版用“呵呵”二字评价此事时,赢得了一片赞声。以前就有朋友调侃说,有的城市“来了就不想走”,有的城市待上几天就感觉“此地不宜久留”。集合了雾霾、沙尘暴、高房价、没有一天不堵车等诸多特质的北京,显然就属于极不宜居的后者。
不过,我将北京归为不宜居的城市,主要倒不是因为空气质量差之类或房价高,而是这座城市常常会令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不开心。似乎从来没有哪个城市,像北京这样一边享受着外地人创造的便利,一边想方设法用各种行政命令将外地人撵出去。
或许是政治中心的地位,让这座城市展现出了冰冷的、势利的气质,即使它能让人们拥有更多圆梦的机会,但也会让生活缺少必要的人情味。这样一个地方,对于那些野心勃勃的逐权之人,当然是理想的“宜居”之所;但对于升斗小民来说,这个城市并不能给大家提供稳妥的安全感,它离“宜居”还有很远的距离。
检索资料发现,“经济学人智库”并不是一个山寨机构,而是英国经济学人集团旗下一家有70年历史的专业公司。它所制作的排行榜与中国民众的感受大相径庭,只不过再次证明“以洋为尊”有时是一件很荒唐的事。不过,在北京人以轻松调侃的心态看待这个榜单时,说不定其他上榜城市会拿它当宣传噱头呢。
近些年,我们已经见识过各种五花八门的排行榜,光是宜居城市排行榜就有好几个。就在这两天,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结果北京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榜单中榜上无名。不同的制榜机构,采用不同的指标,最后得出的结果当然各不一样。
那么,制作这些榜单岂不是毫无意义?当然有意义,要知道,搞评选、制作排行榜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生意,有不少公司明码标价以此赚钱,还有一些媒体将排榜当作了创收和“转型”的路径。仔细看那些品牌评选、城市排名等,往往会发现一些可疑的点,其背后有什么交易和潜规则,也就不需要说得太直白了。
一座城市宜居不宜居、文明不文明、幸福感指数是高是低,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心中自有一杆秤,也最有发言权。今时不同往日,各个领域的排行榜基本已成为“没有公信力”的代名词,估计不会再有多少人拿那些排名当真。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还是少花一点冤枉钱,多给民众做一点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