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婚姻绑架生育权悖逆法治本义
时间:2015-08-14 09:40:05  来源:千龙网  作者:刘建国 

    日前,“未婚妈妈”吴霞在网上发起众筹,为非婚生的孩子募集4万元的“社会抚养费”,她的这一举动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未婚妈妈”本属弱势群体,即使没有婚姻也应该享有生育的权利,另一方声音认为纵容“未婚生育”是对婚外情提供便利,不应该支持。(8月7日 《今日早报》)

  应该说,“未婚妈妈”的存在,既是道德议题,也是法律议题。因为处于经济困境中,采取众筹的方式募集“社会抚养费”,必然会引发道德与法律范畴内的双重考量。需要厘清的是,即便“未婚妈妈”在道德层面存在瑕疵,但却不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干预和约束,而是应该对其生育权给予应有的保护。

  从计划生育管理的角度来看,当未婚生育行为影响计生政策实施时,政府可以通过“社会抚养费”进行管理,但该政策内容不该与《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的精神相悖。依据《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同时,类似规定也出现在《继承法》中。不难看出,只要“未婚妈妈”没有超生,母亲和孩子的权益就理应得到充分保障,对其征缴“社会抚养费”,涉嫌侵犯财产、人格歧视。

  如今,婚姻家庭观念日益多元化,“未婚妈妈”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对于该社会现象,部分人对“未婚妈妈”嗤之以鼻,认为通过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方式,能够净化社会风气。但是,道德的归于道德,法律的归于法律,对于“未婚妈妈”来说,不该在道德领域内去承担法律义务。法律规定的“妇女平等权”,并不只是局限于男女平等,其还包括了妇女之间的平等,而生育权是否应该受到保护,并不以是否结婚作为前提和依据。

  道德范畴内的“过错”,不该在法律范畴内“埋单”,剥夺法律权利,加重法律义务的做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未婚妈妈”并非全部存在道德瑕疵,其中部分选择未婚生育,可能是背离其主观意志下的被迫选择,也是令人同情的弱势群体。假如,再对这样的弱势群体征收“社会抚养费”,即便其理由再堂皇,也难以消除对特定人群实行歧视政策的嫌疑,这与法律规定中的“人性化”内涵和精神,无疑是冲突和对立的。

  “未婚妈妈”众筹“社会抚养费”,虽然只是个案,但却反映出了当前亟需关注和解决的社会现象。作为计生部门,还是应该恪守法律立场,在计生的手段和方式上遵循法律规定,并充分保障女性个人权利。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计生部门应有的法治思维,避免“未婚妈妈”遭受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歧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