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某体检中心,居然有人出售健康证,不用检查,不用抽血,只要交上200元就能办一本真的健康证,而如果走正规程序办理只要76元。随后,记者拿着这本健康证分别去3家家政服务中心应聘保姆,有的没有提出要检查健康证,还有的只是草草看了一眼就顺利“放行”。同时,记者了解到,这种翻页式健康证没有办法联网查真伪,普遍的做法是哪个卫生服务站发的证就去哪里验真伪,工作人员在高价卖证的同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8月10日《北京青年报》)
从业健康证制度或许并不完美,客观来说持有健康证并不等于持有人绝对健康,毕竟一次的体检结果是相对静态的,在人口流动的情况下,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健康,并且,许多疾病隐藏潜伏,一些是体检无法检出的。此外,不同的行业要求体检的项目与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从一定意义来说,用一次体检结果办理的健康证来衡量一个人的从业健康状况,对于保护服务对象的健康作用其实是有限的。
或许是因为如此,社会对健康证明并不是那么重视,不过是一次体检合格的证明而已,而对于一些被要求办理健康证的从业人员来说,则是从业的一个条件,没有它可能失业。由此,健康证更易于成为管理的外皮,沦为纯粹为办证而办证的游戏,催生出花钱买证的冲动。
从业健康证明制度是不是合理以及其存与废,都可以商榷。不过,它作一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其实是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履行职责的方式,也是检验其责任成色的试纸。记者的调查显示,体检中心不体检便能办证,并且比正规程序办理收费更高,更快捷、更方便,办证俨然变成了卖证的买卖。按照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的规定,体检与办证是分离的,体检机构负责出具体检结果,为体检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并送卫生监督机构审查签发健康证明。
这种“隔手制”的设计,本义或许是防止体检作假。当然,在利益一体化驱动下,未必不会“运动员”与“裁判员”一肩挑,吹了管理的黑哨。事实上,记者调查的种种迹象显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与体检中心从业人员,难逃相互串通卖证的嫌疑,除了没有体检,所提供的材料与证件都是真的。倘然如此,这也是一种权力腐败,公共管理的职责异化成了寻租的工具。此外,健康证信息也缺少统一有效的管理,谁发证谁负责证明真伪鉴别,造成了事实上的信息孤岛与信息黑障,不仅给假证买卖提供了可趁之机,也使得社会缺少有效的监督途径。
健康证乱象源于公共管理失责,因治而乱归根到底是公共卫生管理自身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管与监督机制,导致管理行为的失范,最终导致管理秩序的失衡。公共卫生管理制约机制的不健康,恐怕比健康证乱象的危害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