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启动\"三新\"建设 展现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画卷
时间:2010-12-08 10:28:47
来源:人民网 作者:干光磊
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水电气厨卫设施齐全、周边绿化优美的小区楼房,享受到城市社区完善的公共服务,这些对于镇江新区丁岗镇丁岗村农民孙国平一家来说,不久就将变为现实。
孙国平原住平昌自然村,农村住宅面积近300平方米。去年,村子因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需要,老宅拆迁了,农田流转了。就在他家老屋的身下,一座引入新加坡“邻里中心”全新模式的集中安置居住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之中。在299幢住宅楼中有一处公寓房将属于孙国平一家——政府返还给他家200平方米的安置房,对近百平方米的面积给予50多万元的房款补偿。现在,他们一家正期待着,在兔年春节前搬进新居。
今年启动的新市镇、新社区、新园区建设,在镇江农村大地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城乡统筹变革,平昌新城集中居住区就是这一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新征程,城乡统筹涉“深水”
新市镇,就是建设具备城市功能、具有乡土特点的农村重点城镇;新社区,就是把村落变成具有城市功能的新社区;新园区,就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园区建设。通过“三新”建设,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步伐,农民不用离开本乡本土就能沐浴现代城市文明,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地处经济发展“金三角”的丹阳界牌镇,几年前就在进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规划居住点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探索。界牌“三集中”成效明显,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乡镇和示范镇。
2006年,这个富裕程度较高的乡镇实施全镇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兴建100万平方米的“界牌新村”小区,把集镇以外3942户农民全部拆迁搬进去成为社区居民,搬迁农民既从中受益也整理出发展的土地。对界牌镇城乡一体建设的做法,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夏鸣评价说,“以镇为单位,收集整理农村土地,在高规格的规划指引下,界牌的农村节约、集约化发展前景广阔。”
据市委研究室刘璇提供的一份对全市35个镇进行调查的资料显示,2008年底,农民集中居住率37%,农村工业集中区生产总值190.96亿元、占农村地区生产总值的33.9%,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9.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9.2%。今年1至6月,全市新开工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38个、建成面积178.1万平方米,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5.27万亩,复垦整理土地3000亩,农村“三集中”呈加快发展态势。
如果说以前我市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还处于“浅水区”的话,那么现在的“三新”建设则是迈入“深水区”的标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结合镇江城乡统筹发展到目前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三新”建设的重大决策,于3月26日召开全市农村工作暨新市镇建设动员会,第一次响亮提出了以新市镇建设为龙头的“三新”农村重点工作,开启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征程。
■新规划,美好前景起蓝图
今年8月,在我市一家地方网站——“山水句容”网上,网民“九品水民”将茅山管委会新市镇建设试点规划的相关内容发上网,规划中建设“国际一流道教旅游胜地、全国一流旅游名镇和养生生态旅游新城”的美好前景,立即吸引了众网友和市民的眼球,帖子迅速蹿红,点击逾万次。
与茅山管委会一起被列入新市镇建设的还有另外10个乡镇。10月8日,市新市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明确新市镇、新社区试点单位,它们是丹阳市界牌镇、新桥镇、皇塘镇、延陵镇,句容市宝华镇、茅山管委会,扬中市新坝镇、油坊镇,丹徒区辛丰镇、宝堰镇,镇江新区丁岗镇等11个镇,丹阳市云阳镇迈村等23个村。今年下半年,11个试点镇的规划全部出台,描绘了可以预期的蓝图。
“被确定为新市镇试点的乡镇,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将把各自的新市镇建成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文化名镇、旅游大镇。”分管“三农”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张庆生曾对全市新市镇建设规划进行这样的评说。
茅山管委会新市镇规划形成“1+4+2” 的新型城乡布局空间结构,将建成以旅游产业为特色的新市镇……
宝堰镇拥有四县抗敌总会遗址、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遗址、兵工厂、造币厂等红色遗迹,同时当地还有清末民初风情的老街和王家花园、古戏台等历史古迹,这个镇的新市镇规划突出了红色文化、民国风情特色,将打造成一个江南文化名镇……
宝华镇则致力于打造南京东郊商务居住新市镇,总部经济、智慧园区,万城国际总部经济园、仙林国际人才创业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呼之欲出……
■新生活,“农民”就地变“市民”
如今,行走在镇江农村大地,“三新”建设的火热场景随处可见,令人振奋。
在丁岗镇平昌新城安置小区建设现场,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市”正拔地而起。施工人员抓紧施工,一幢幢高层住宅楼房矗立起来,部分楼房在进行外部装饰,有的小区道路加紧施工,一些楼房内部的水、电、气及通讯等配套工程已经入场。镇江新区城乡建设局局长蒋峻青说,这里将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民安置房住宅小区,全面建成后将有1.4万户5万人入住。
在句容后白万顷良田建设等村庄整理现场,拆除了大片的农村旧住房,正在开工建设新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有的整个村子成为一大片建设工地。今年以来,句容市已完成拆迁145万平方米,拆迁量相当于过去三年总和的83%。
农民搬迁进“城”了,实现“安居”以后如何让他们“乐业”?市委农办副主任屈振国算了这一笔账:即使是年纪上了五六十岁的农民,也能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稳定的收益。他们在家种一亩田地,一年两季稻麦(油)从田地里刨出的纯收入为500-600元左右(还没扣除劳动力成本);现在通过土地流转,所得的土地流转金有600-800元,反过来他们还可以就地打工,成为农业工人,按照最低收入40元/天计算,除去雨雪天不可劳作的天数,保守估计每个月至少可再增加800元的工资收入。此外,建起的新市镇、新社区,还将给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新岗位,如绿化养护工、保洁工、保安、保育等这些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
“三新”建设改变着农村面貌,加快着城乡一体化的脚步:力争到2012年,新市镇形成基本健全的框架、体系和基础;到2020年,所有新市镇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具有较强集聚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区域小城市。
展望10年之后的镇江城乡大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就地变身“市民”,过上城市生活的图景已然展现眼前。(干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