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类发展的主题。城镇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的一种衡量标准。城市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化,反映了我们存在的状态,从历史、现在到未来。
自1978年的改革起至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由17.9%发展到51.2%,在经历了一波无比猛烈的城镇化浪潮的同时,“城乡发展不均”、“城镇居民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凸显。在此我们不禁要问:明天的中国的城市又该是怎样的?
或许,曾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提交展陈学术方案的著名城市学学者王军先生能够解答我们的疑惑。
近期,王军先生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历史的峡口》。
其间讲述了中国近代以来被迫的转型,也是人类最大规模的转型。包括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国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国之北京以及南国水乡,钩沉历史,发力当下,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中国过去的历史和遗留下来的文明资源对于当今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历史的峡口
分享嘉宾 王军
2011 年的一个夏日,在北京地铁一号线,我打开这一天的“地铁读物”——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建国方略》,站在车厢内翻阅起来。
看了一会儿,我身前座席上的一位老先生站立起来。“你在看孙先生的书!你在看孙先生的书!”他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没想到你们还在看孙先生的书!”
老先生一口流利的国语,听得出他来自宝岛台湾。“是啊,我在看孙中山先生的书,他的书很好啊!”我脱口而出。
“确实是好!他的观点今天都不会过时!”老先生颇为激动,指了指身边坐着的一位女士,自我介绍,“我们从台湾来大陆旅游,这是我太太。国父的书我们从小就念,他写得太好了!可是,现在台湾的年轻人都不念了。没想到大陆还有人念!”
列车到站,老先生偕夫人下车,我继续前行。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一时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