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德江委员长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并作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张德江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存在唯学历倾向。(6月30日《京华时报》)
作为推动和规范职业教育的专门性法律,《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情况似乎仍然不尽如人意。最新的执法检查显示,无论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亦或是其所身处的社会处境,都尚且难言乐观。在整个的教育序列中,职业教育依旧显得弱势而边缘;而与此同时,大众认知、职场招聘等,也未能针对职校毕业生,展现出足够的“友好”。于是乎,一面是学历教育的泛滥贬值,一面却是职业教育的踽踽不前,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始终不曾很好地权衡取舍。
在很多人看来,全社会根深蒂固的学历崇拜,乃是职业教育长久式微的一大肇因。日常生活内,职业教育只能“屈居末流”的心理暗示,以及职场招聘唯学历论的客观倾向,都迫使年轻人们不敢轻易报考职校……事实上,这种种社会现实,同样传导到了办学者层面。典型的例证是,很多地方的主管部门,都缺乏办好职教的动力和信心。从财政拨款、师资配置到平常教学等环节,都处于一种消极、敷衍的状态之中。
学历崇拜的顽固,学历教育的滥觞,这两者构成了一个无解的循环,从而蚕食掉本属于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或许早已丢失了实用主义的理性立场,转而陷入了一种“学历先决”的思维惯性里不可自拔。而由此衍生的后果,乃是学历教育的自我降格,以及职业教育的自我放逐——相较于各教育类型的发展失衡,全社会关于“教育分工”的认知错乱,也许更令人忧心。毕竟说到底,只有获得普遍性的认同,职业教育才可具备向好的契机。
应该厘清的是,有怎样的产业形态,便有着怎样的教育模式。长久以来以仿制、代工与流水化加工为主的产业形态,决定了此间市场并不需要太多业有专攻、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那种有一技之长、有开创性与原创力的“现代工匠”,却越发变得重要。告别粗放式的初阶工业阶段,培育技术密集型、精细化精致化的未来工业,终究离不开一批高技能者的参与。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无疑是这一切的基石。
随着时间推移,职业教育的价值,终将逐步凸显。当然,我们不应受压于产业形态的调整,而被动谋求职业教育的快速成长。而应该从认知理念、市场环境等层面正本清源,从根本上还职业教育以公平待遇,继而通过职教的健康发展,引导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