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海绵城市”让城市告别“夏季综合症”
时间:2015-06-07 23:18:41  来源:中工网  作者:赵剑影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广西南宁举办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出席培训班座谈会时指出,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争取把70%左右的雨水在当地积蓄、渗透。“达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不是一个现代的城市,也不是一个宜居的城市。”这无疑给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衡量标准。

  所谓建设“海绵城市”,是让城市像海绵那样,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事实上,今年4月底,我国就启动了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水利部等确定,未来3年,常德、南宁等16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因地制宜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此举主要是应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自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粗放型的城市开发建设增加了城市硬化地面的面积,破坏了城市的水文条件,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紊乱,导致河流湖泊绿地等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另外,道路进行硬化后都是通过管道进行排洪、泄水,大暴雨来临时会带来强大冲击负荷,传统的排水泄洪系统难以承受,容易出现管网阻塞情况。以我国北方城市为例,在城市开发建设后,仅有20%-30%的雨水渗入地下,70%-80%的雨水则在短时间内形成径流,经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集中快速排放,排水系统往往会不堪重负发生内涝,大量雨水得不到利用。因而,“逢雨必涝,雨停即旱”几乎成很多城市的“夏季综合症”。每到夏季暴雨高发期,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城市,往往会出现“城市看海”的内涝景象。除此之外,热岛效应、地下水枯竭、水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伴随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城市化进程,更危及到居民的生活品质。

  而建设“海绵城市”是对“以排为主”的传统水资源管理理念的突破,是防止城市内涝的生态治水方式。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说,不应该把雨水看做负担,应该把这当成一种宝贵的资源。城市建设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这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在行为方式上要转变,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雨水当地收集、当地渗透,少形成径流;从原来的单一途径转向多途径,利用好河湖蓄水、马路渗水等多种方式。“要千方百计把雨水留下,借鉴国内外经验,敢于发明,敢于创造,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恢复、人工工程等办法留住雨水。”

  建设“海绵城市”意味着,打破由钢筋水泥硬化的城市“铁壳”,使之逐渐变得可以自由呼吸。为作为排水防涝的“动脉”——城市下水道释放压力,打通地面土壤、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毛细血管”,吸收城市多余的水资源。同时,依靠灌渠、泵站的“灰色”排放方式,将由可循环的绿色排水方式所替代。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俊说,要建设好海绵城市,就要求城市建设者在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不能改变现有的径流系数,不影响原有的生态环境,让自然的湿地、公园、蓄水池等装置像海绵一样吸收降雨,并通过净化装置让其重新利用起来。

  城市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健康和发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尽管规模化的建设和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它不仅是立足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建设,更是将在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上发挥重要作用。“海绵城市”建成后,可以实现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将大幅降低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并且,“海绵城市”良好的排水防涝功能,还能极大地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海绵城市”的建设,它不仅是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重建,更是一种健康的城市生态循环的构建,这无论是对于城市的发展,还是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都将释放出可观的效益。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