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官坞村:中国海带第一村
时间:2010-11-03 10:30:08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涛 

村情概况:

村    名:官坞村

位    置:位于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与台湾马祖列岛仅一水之隔  

人    口:全村876户,约3350人

产业特色:以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主要产业

所获荣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福建省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喊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可当时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农村,所憧憬的目标也仅仅是低层次的“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等。如今,这些美好的愿望早已成为了现实。位于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的官坞村,在上世纪80年代村人均收入还不足百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村!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官坞人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大胆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将不起眼的海带培育成了发家致富、兴业强村的金种子,一举走上了幸福大道。如今,官坞人正朝着洋房+汽车的目标迈进!

贫穷,知耻而后勇的动力

官坞村地处福州市连江县黄歧半岛西南部,与台湾马祖列岛仅一水之隔,距县城36公里,全村共有876户人家,约3400人,是一个以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主要产业的行政村。2008年,官坞村生产总值达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万元,80%的农户家庭收入5万元以上,60%的农户家庭收入1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目前,官坞海带育苗场是全国最大的海带良种育苗基地,海带养殖面积、产量均居全国村级首位,是全国最大的盐渍海带生产基地。

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官坞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渔村,甚至连电都没有通。村民们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非常贫寒的日子。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官坞村人均收入仅为100多元,村集体负债5.6万元。当地民谣曰:“有脚不踏官坞角,有女不嫁官坞男”。这让当时的官坞人颇为尴尬,甚至还有点让他们在临近村子的人面前抬不起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看着周边一些村庄先后走上了致富道路,家家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此时的官坞人可谓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也就成了摆在村支部、村委面前的首要任务。

回顾官坞村走过的发展之路,官坞村历届支部、村委为村子发展可谓是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村党委书记林哲龙。1974年,林哲龙应征参军入伍,决心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学本领,立志回乡后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1978年,林哲龙退伍回到了家乡。1984年,他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会主任,随后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面对数千双充满希望和期待的眼睛,林哲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难道官坞村就这样穷下去吗?不!他默默发誓,要用自己在部队里学习到的智慧与本领,做一个带领全村 “科技兴村”的排头兵!如何让官坞村的父老乡亲摆脱贫穷,充分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文明;如何让习惯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如何让大家在优美和谐社会环境中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林哲龙的心头。

与此同时,官坞村的广大群众也积极向支部、村委班子谏言献策,支部、村委一班人高度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议事会。通过集思广益,思路日渐清晰,目标基本确定。这就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科技兴海,科技兴渔,文明和谐,建设新村”。一场弃旧图新、奋发图强,建设新官坞的战役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勇气,促使走非常规发展之路

由于临海较近,千百年来官坞村的村民都有种植海带的传统,这也是该村村民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由于是各家各户各自为战,再加之缺乏必要技术,所以一直以来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很多官坞人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那一条条他们种植了千百年的海带很快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贫困的现状,官坞村两委经过一番调研考察后,决定立足本村实际,改变以往自给自足、单打独斗式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大规模种植海带,走抱团式发展之路。随着产量的大增,由于销路不畅,官坞村海带开始积压,价格猛跌,村民们只能看着成堆的海带烂在家里。198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尚不足100元。海带养殖一度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官坞村两委经过研讨后认为,只能成立加工企业,走产业化道路。 要成立企业,资金必不可少,而此时的官坞村村民大多是囊中羞涩。几经商讨,村里最后提出成立股份制公司,举全村之力创办企业,大胆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村委会提出,企业成立之时,有钱的村民可以参股,没钱的可以打工。这一思路得到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再加上银行贷款,1995年,官坞村以村委名义,创办了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村办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其他两委干部也分别兼任企业的厂长、车间主任等。村集体占51%,渔民占49%股份,公司下设海带育苗场、鲍鱼育苗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厂、海水研究会等经济实体,建立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集育苗、养殖、加工、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雏型。

一方面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全民共富,村党委书记林哲龙又提出了把社会闲散资金组织起来发展村办企业的工作思路,主动让利于村民,不断扩大村民入股的股份,将村民股份由原先的49%扩大到70%,引导村民将资金投入生产发展上,最大限度地使财力、物力等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既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了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做到把闲散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的有力带动下,目前,官坞村已初步建立了生产、经营、科技、社会化服务四位一体的社会体系,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渔业产业化新格局,增加了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的关联度,促进了农产品环节的多次增值,实现了反哺农业、反哺农民,反哺新农村建设。

2006年,由于出现暖冬气候,全国海带苗下海发生烂苗,而拥有全国最大海带育苗场的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海带苗质量全国最好,供应全国各地的海带养殖户。企业还无偿调拨海带苗2000多片送给本村养殖户,全村养殖户在满足自己生产需求外,又把剩余海带苗卖给其他的养殖单位及个人,额外创利润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科技,为腾飞插上翅膀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官坞人并没有满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高举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旗。“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林哲龙说,农村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科技更是化危为机的利器。日前,官坞村的海洋公司从日本东京引进一条海带精加工生产线,用于生产新产品。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公司及时调整销售战略,从原来主要依赖于农贸市场、干货市场转向大型超市。“我们公司的发展战略是从粗放型向精深加工转变,市场也将涵盖农贸超市、干货市场、大型超市等。”林哲龙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

依靠科技这个驱动器,官坞犹如插上翅膀,在海带养殖产业化道路上奋力争先。众所周知,大连是全国老海带育苗基地,以前官坞的海带苗几乎全都从那采购,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南北海水水温有差别,北方苗到南方种植产量低,且收割时间晚;二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有些苗会死亡,质量得不到保证。

“官坞海带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何不自己培育海带苗?”1998年,就在村办企业海带加工厂发展蒸蒸日上之时,林哲龙又有了新想法。随即,他着手成立官坞海洋开发研究会,投入1000多万元创办海带育苗场。
 

当年的官坞毕竟是座“小庙”,为招揽人才,公司以科技入股方式吸引了众多海带育苗专家,其中4位全省最权威的海带育苗专家来到了官坞。经无数次实验,2000年,由官坞海带育苗场自主培育的“连杂一号”面世。

“连杂一号”具有抗病、耐高温、高产等特点,海带长度从原来的2米拉长到5米,宽度从20厘米扩大到80厘米,每亩增产30%—40%,单棵海带最重达5公斤。现在,官坞的海带育苗基地每年可培育供10万亩海域养殖的海带苗,占到全省同行业的70%。种苗远销浙江、山东、辽宁等地,还出口日本。

海带产量提高了,农民养殖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如今官坞村的海带养殖面积已经达到了1万亩。为增加产品附加值,官坞村决定对海带进行深加工,并花大价钱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在村里建起了海带加工厂,将鲜海带做成海带结、海带丝,这样每年可消化鲜海带300多万吨。

在“连杂一号”的基础上,官坞海带育苗基地又成功研制出“连杂二号”、“海带30烷醇”、“南苗北移再南殖”等十几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华科教金奖、农业部科技一等奖、福建省水产科技一等奖,并全部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提高了30%至40%。

海带育苗只是官坞海洋公司依靠科技发展的一部分。村委会理性认识到,海洋公司还处于初级加工生产阶段,缺乏发展后劲,要想取得更大成绩,必须依托高新技术、生物工程,走精加工、深加工之路。

为此,村里先后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三所、大连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学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协作,引进鲍鱼、海胆、牙鲆鱼等新品种,推广工厂化科学育苗与立体养殖等新方法。同时,村里还与1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部门“攀亲”、挂钩,吸引权威专家进村,定期指导村里的海带种植、生产、加工。

2009年2月份,官坞村利用日本海带母体和国内海带父体培育出的新型海带种苗,由原来一年一季增产到一年两季,使海带的产量、收益翻番,仅凭此项创新,村里一年就增加了2000多万的收入。

成果,让全体村民共享

尤为难得是,在发展过程中,官坞人始终中坚守“诚信”二字。官坞村海洋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就在销售上做足文章。1994年,公司挑选十几名能说会道、为人诚实的精干的销售人员,每人带上一些海带到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跑超市、干货市场、农贸市场等。“那时,人们带着怀疑的眼光看我们,我们就送给他们品尝。”

由于公司产品质量好,加上讲诚信,不少销售商纷纷订货。经几年努力,官坞海带终于在国内市场有了一席之地,名气也越来越响。官坞村海洋公司每年生产的盐渍海带和海带苗从没出现退货情况,如今,公司基本上无需在销售上投资,都是经销商自己找上门来。

销售网络建起来后,官坞人在质量上下功夫,始终把海带作为主产业,由海带结起步,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海带丝、海带面、海带粉等十几个系列产品,加工档次不断升级,产品也越来越受市场青睐。

山还是那座山,海还是那片海,小小海带成了官坞村村民发家致富的金带子。通过全村人不懈的努力,官坞村一举摘掉了贫穷的帽子,在生产发展的同时,群众生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村集体经济也日益壮大。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万元,80%的农户家庭收入5万元以上,60%的农户家庭收入1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1000多万元,官坞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为了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从1990年开始,村里设立村级福利基金会,每月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为去世人员的家庭发放殡葬费3000—3500元不等。2005年9月份开始,官坞村率先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教育奖学、奖教金;并实行农民免费参加新农合等社会福利制度,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新渔村的风貌。

另外,村里投入4000多万元,加强码头、避风港建设,架设了海岸运输索道等,全村实现了水、电、路、闭路电视、宽带网五通,渔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还新建起敬老院、官坞纪念馆、村委会大楼、临海公园、村工业园区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01年,村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2005年,官坞村被授予“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敬老模范乡村”,并当选CCTV“中国十大魅力乡村”,2007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并被福建省列为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