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巩固历史文脉,让城市“有机生长”
时间:2015-06-02 23:05:17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作者:重庆日报评论员 

    保护名城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和否定城市建设,而是要在城市建设中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融合。城市规划,不仅要勾勒未来,更要演绎历史,让历史文化绵延与现代风貌呈现交相辉映、相互匹配。

    日前,市规划局正式公布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下称“规划”)规划内容,明确提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传统风貌,把历史资源、地域文化与城市风貌有机结合,不断增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魅力”的保护目标,并首次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按照“三层七类”体系进行梳理和保护。(据本报报道)

    作为我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首个法定的全面性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规划》的出台象征着重庆在保护城市文脉方面有了纲领和指针,更是为城市规划对历史文脉的留存和巩固,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化遵循。它意味着,已经沉睡的城市文脉将被唤醒,正在消逝的人文历史将得到拯救。

    丈量城市文明的尺度,不应是大楼的高度,而是文化积淀的厚度,是文脉根生的深度。城市生命张力的鲜活表现,除了要有光鲜雄伟的躯体,更要有深刻厚重的灵魂,否则,城市是个冰冷而无生气的钢筋水泥丛林。可审视当下一些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却常常能够看到野蛮急躁的景象:地域特色风貌被挖掘机“毁容”,历史资源被水泥硬化在地底,传统印象只能残存于老辈的记忆。

    犹如生命由肉体和灵魂组成,城市生长除了身躯壮大、功能健全,更应该注重灵魂的发育和成长。而城市的灵魂,就是它的历史根脉,就是它的文明积淀。倘若文脉断裂、记忆依稀、历史遗存破碎、文化符号混乱,那么城市的风貌必然丑陋肤浅,依存于城市的人们,必然失去了归属感。因此,破坏城市文脉,不仅意味着对城市历史的背叛,更是场删除和剥夺记忆的侵略。

    当然,保护名城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和否定城市建设,而是要在城市建设中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融合。城市规划,不仅要勾勒未来,更要演绎历史,让历史文化绵延与现代风貌呈现交相辉映、相互匹配。只有巩固好了历史文脉,做到保护和新建的统一,城市才能保持其个性和特点,才能避免陷入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繁华有余、底蕴不足的畸形格局。

    从公布的《规划》内容来看,遵循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脉相匹配的原则。比如主城范围内梳理出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风貌类型,皆对应相应的历史文脉,且在此基础上,还细化出了28个传统风貌区。并且,除了风貌保护之外,我市未来还将在重庆地域特色保护方面下功夫,其中重点是山城要素的保护,包括眺望点、山城步道、过江索道等。历史文脉、城市记忆将不再是城市建设中被忽视的元素,而是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和指引,这样的有机融合很好地规避了保护性衰败和建设性破坏的怪圈。

    既固本又纳新,既有传承保护又有演化发展。可以想象,在《规划》的指引下,这座城市的文脉符号将不再被某些光怪陆离、庸俗粗鄙的建筑模糊下去,沉睡的历史记忆将再度“活”起来。并且,在传承与发展的融合中,城市将实现“有机生长”,重庆的独特魅力将得到更好地释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