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近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蔡义鸿受邀参加由盛邦(上海)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主办的“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医疗设施”研讨会,并分享了他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医疗基础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的见解。曾经是一名医生的他,从医生的视角,分析了国内巨型城市的成因。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许多城市不像城市,许多乡村不像乡村。”蔡义鸿把中国的城乡差距,比喻成两个在营养上出现问题的病人:大型、巨型城市营养过剩;而小乡镇,则一直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以北京为例,独特的优势使这里聚集了大量医疗、教育资源。这样的城市就像是一个得了“肥胖症”的病人,在不断吸取周边的营养。每天全国约有70万的患者进京看病,给这个原本就有20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我一直都觉得,北京市的领导和医院管理者很了不起。他们用1300万人口的医疗配置,解决了2000多万人的看病问题。”蔡义鸿表示,目前国内城市的医疗资源是按照户籍人口数量来分配的。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在,大量非城镇户籍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大城市医疗资源的普遍短缺。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4.77%,但这个城市化率是有“水份”的。以2012年为例,中国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2.57%,而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只有35.33%,这意味着中国约有18%的人口,也就是2.32亿居民,是“漂”在城市里的人。这个数字,在2015年可能会达到2.5亿。
蔡义鸿给这部分人口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半城市化”人群。他们在大城市居住,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但也面临医疗、社会保障服务没能跟上的问题。“未来中国的城市化率预期可以达到70%,这就意味着还会有3亿人口进城。”
蔡义鸿认为,未来小城镇将是中国发展的空间,中小城市是最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