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多个地方都在探索农村社区化建设的道路,推动周边村向社区中心村聚集、融合,以此促进城镇化进程。
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导报特约评论员秦庆武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能靠人为主导推动,合村并居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但不适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强制推行。”
“不仅仅是要农民进城”
十七届五中全会定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原因在于,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而且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内需。
据透露,我国“十二五”期间将致力于十大方面的建设,其中扩大内需居首。“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外需拉动,国内消费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居民收入太低,而这又与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有关。”秦庆武分析说。
“只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来,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留在农村的人口人均占有资源多了,对农村发展也有利。”秦庆武赞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的观点。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将向城市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一直较快,“‘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化率的增长都在1个百分点左右。”秦庆武说。
中国社科院今年发布报告称,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
分析人士认为,“十二五”期间的目标可能是,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0%以上。秦庆武认同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有些地方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讨论稿中,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目标定为每年2%,引起他的担忧。
“城镇化不是目的,它只是逐步推进的自然过程。城镇化进程还受制于制度上的障碍,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秦庆武告诉导报记者。
尽管过去十几年来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大量城市常住人口并未纳入城市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
“因此,对城镇化来说,不仅仅是要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破除制度上的障碍。”秦庆武说。
要尊重自然规律
虽然合村并居式的农村社区化建设,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秦庆武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不能靠人为主导来推动。
他具体分析说,“有的地方政府开展合村、社区建设,把农民集中起来,让农民住楼房,这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城市郊区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地方的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劳动,不再依赖农业,在这个前提下,政府可以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客观上形成农村人口的聚居区。”
但是,秦庆武反对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在农民仍然以农业为主的情况下,坚持让农民迁村并居,让农民住上并不习惯的楼房。
在他看来,这种做法有很多不利。“在农民还依赖农业收入的地区,原来部分农民有自己宅基地的时候,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养鸡喂猪,都是农民的收入,一旦住上楼房以后,这部分收入就没有了。而且住楼房以后生活费用增加不少,包括用水、用气等。”
“由于还依赖农业,尽管住上了楼房,对这些家庭来说,家畜、农用机具等没有地方存放。另外,生产成本也增加了,到地里干活需要跑很远,而居住分散时,离他们的承包地都比较近。”他说。
更重要的是,有些地方搞迁村并居,是因为地方政府看到了土地效应。这就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置换。”把腾出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既可以获得城乡土地之间的级差收益,更可以突破宏观调控下紧缩“地根”的限制,完成GDP发展目标。
“如果条件不成熟,不应操之过急。”秦庆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