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1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报告》指出,“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工作该怎样实施,《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涉及范围全面的政策引导:
第一,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包括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居住证制度、建立规范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
第二,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比如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完善设市标准,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等;
第三,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政府将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将给予住房救助;同时,住房保障将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的措施,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报告》提出,2015年将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并将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
视角2 参会人大代表
政府通过制定合理制度、给予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参会人大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关注并参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指出,“新型城镇化需要留住农民”。在他看来,鼓励农民进城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最大理念,“如果城镇化的保障条件、住房条件、城市的生活条件美好,农民就会留下来做城市居民。所以,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有生活和美好的理念”。他的观点是,“宜居、宜游、宜业,留得住农民,这就是新型城镇化要实现的根本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需求。”
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安徽省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破除土地、户籍、资金等要素制约,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就地就学、就地就医、就地消费、就地享受公共服务”。他说,“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
作为本届“两会”的热门话题,“新型城镇化”不仅引起全国人大代表的热议,各省、市等地区的人大代表也纷纷在地区“两会”上发表观点。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人大代表李杰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重点提升单元组合型城市建设水平”,这十分必要。他以自己生活的淇滨区为例,指出“提升建成区功能,提高商务中心区和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切实发挥数字城管平台作用”等都可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福建省泉州市人大代表甘木林则以县级市晋江为例,将目光聚焦在城镇化中的“人”。他希望通过完善“相关的经济社会制度,进一步保障和实现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外来人口在居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他说,“要打造‘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人口市民化是核心关键,加快外来人口融入晋江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视角3 领域学者、专家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曾说,“城镇化的前提是孩子幸福成长”。无论《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人大代表言论,都突出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基本原则。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居住证制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棚户区和城乡危房等,目的也都在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3月3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发表观点,指出“新型城镇化最关键的是人的城镇化”。他说,“新型城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强调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就是要解决如何使城市的转移人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农民工实现市民化。”
辜胜阻有多年的城镇化调研经验,他指出,目前城镇化、市民化面临五大难题:“就业保障不稳定”、“公共服务缺钱”、“农地改革滞后”、“安居梦想难圆”、“过客心态严重”。辜胜阻说,“现在的户籍制度对大量民众而言并不适用,特别是农村户籍的含金量很高,像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以及各种补贴,若让其放弃农村户籍、获取城市户籍,农民工或面临纠结。”针对这些难题,他提出了“二维路径”的概念,即一方面让一部分有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房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落户城市;另一方面为大量不能落户和不想落户的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
不同于对户籍持“宽容”态度的“二维路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从今年开始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加快,人口城镇化要提升”,应当“以户籍制度为重点来推动人口城镇化进展”。他说,“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如今我国城乡两级户籍制度还没改变,农民工的称号也没有取消,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实现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