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新型城镇化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核心,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
户籍制度改革面临成本难题
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认为,总理报告里提到的城镇化改革方面的内容虽然只有几段文字,但是信息量依然很大。吕斌说,户籍改革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去年他调研了北京近郊城乡接合部的农转非人群的难点和障碍,包括集体资产处理,这绝非一件易事。
吕斌分析,农村人口市民化要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做很多工作,成本也很高,比如就业、安置、社保等方面的对接成本。谁来负担这笔费用?比如,北京郊区农民则需要由乡镇来交,困难非常大。
吕斌表示,外来人口落户还需要提供大量就业。目前,广东上海北京需要靠积分落户,这需要外来人口达到有正常工作、连续纳税、有固定住所等等条件,才能积累积分,但实际上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人不是很多。
解决城市病不是简单治堵
吕斌认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解决城市病是难点。因为城市病不是简单交通拥堵造成的,具有复杂的机制性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越发展耗能越大。另外,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不够重视。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发展目标,还要追求发展质量,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
吕斌还表示,当前,年轻人的行为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年轻人生活在虚拟世界,依赖手机,行为的变化潜移默化会影响到城市实体形态,包括交流模式、购物模式都在发生变化,智慧城市要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研究大家的行为模式,充分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人口向地方中心城市聚集
吕斌表示,大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带来了很严重的城市病。这在某种程度上都和城市建设水平有关系,城市建设风貌存在一些怪现象。建设完了以后带来交通问题,房子盖了很多,但总体凌乱,环境问题一大堆,市民生活压力也很大。
吕斌说,我们国家行政体制比较复杂,包括地级市、县级市、镇村。有些镇人口非常多,例如东莞市,下面就是镇,一个镇几十万人。由于仅仅是一个镇,因而提供公共服务的权限就会受到约束。现在看来,我国并没打算将特大镇设市。其他特大镇扩大权限,社会治理能力和权限是有关系,去年12月已经调整我国设市标准,标准有所提高。
吕斌表示,从报告内容分析,人口将不会再集中到超大城市,而是将分散到地方中心城市和镇,转移人口安置。中国地大物博,从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地方文化的延续来讲,都往大城市挤,效率并不高。“就近城镇化,这个办法是可取的”。
吕斌说,最近几年城市群炒得很热,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几座城市在功能上联系非常紧密,以中心城市带动其他周边城市,其他周边城市支持中心城市发展。他说,任何中心城市要单打独斗都没有可能,上海、北京、广东、香港都一样,要有一个合理分工,不可能样样精通,只能跟周边合理配置相配合。最终可以形成这样一种状态:很多人在中心城区工作,但居住在周边城市。有序推进几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共享,在机制上淡化行政区划分界,建立同城化共享机制。另外,城市群中城际间的大运量轨道交通应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