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中,交通一体化率先发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构筑的立体化格局已见雏形。专家表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已成三方高度共识。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月26日对媒体表示,京津冀将建城际铁路网,规划中的平谷线拟通过河北的三河、燕郊两地,成为三省市首条新增的城际铁路线,线路全长70公里,时速160公里,平谷市民1小时即可进京。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2月25日表示,津保铁路预计将于2015年年底建成通车。开通运营后,天津至河北省保定市的铁路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
保定市交通局2月28日透露,白洋淀大道、北三环东延、朝阳大街南延三条连接京港澳高速公路的道路正在紧张续建中。依托高速公路,这三条道路将助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带动经济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一年之际,京津冀三方对交通一体化的启动方案进行了“集体表态”。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宋清辉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交通一体化率先布局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中,交通一体化率先发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构筑的立体化格局已见雏形。
“除市域自身交通的问题,华北地区的过境交通给北京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交通要为未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提供基础设施保证。”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
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京津冀,城际轨道的建设成为交通一体化中的重中之重。
2015年,北京市将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为重点,推进三省市间的交通衔接,重点研究、逐步解决京津冀区域城际铁路网、市郊铁路。其中,先行的平谷线规划方案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初步方案考虑经过河北三河、燕郊地区进入京津冀交界的北京市平谷区。
同一时间,天津也已开始了轨道交通的衔接工作。在上报给发改委的轨道交通规划方案里,包括一条从天津蓟县到天津市区的轨道线路,目前平谷区正在和天津协商,延伸进入平谷地区,与平谷线衔接。此外,津保铁路和京津城际高铁延伸线将于2015年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的津保铁路可连接京广、京九、京沪、京津城际铁路。
与此同时,公路、航空、港口的建设也已开始布局和发力。
按计划,今年天津在完善高速路网方面,将打造天津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启动建设天津到石家庄的津石高速。规划京津“双城”轨道交通,在京津城际运行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加快规划第二城际通道。到2015年,京津冀环线高速公路将全线建成通车。2月2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河北发布”发布消息称,交通部2015年将推进交通一卡通项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将率先启动。其中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作为重点工程,2017年将实现跨公交、出租、公共自行车、城市轨道交通、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及其他交通支付体系的跨地域互联互通。
机场发展方面,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去年年底签订,明确了三方机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今年,河北提出做好北京新机场建设服务工作,争取承德机场建成通航,力争邢台机场开工建设,完成首都机场集团对河北机场集团的托管工作。北京新机场已于去年12月26日破土动工,计划2019年建成运营。在此之前,天津滨海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已于2014年建成运营,实现了京津空铁联运1小时通达。
京津冀区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大大提速。由天津港(600717,股吧)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合作组建的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已成立半年多,河北还将推进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等工程建设。天津也将继续推进大港港区30万吨级航道、神华煤炭码头二期等工程建设。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将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智能交通、港口航道、综合枢纽等领域,特别是在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城际轨道交通、运输立体化等难点方面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对项目清单实行消耗式管理,确保交通一体化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表示。
顶层规划即将出台
京津冀对于交通一体化的“表态”,恰逢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一周年之际。在顶层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中,交通作为其中重点被多次提及。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并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环境生态、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7点要求。
2014年3月5日,“京津冀一体化”这一战略首次被写进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2014年8月2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证实,国务院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小组组长。小组成立之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并在交通、生态、产业等多领域获得突破。
在去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京津冀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并列作为我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成为2015年经济工作重点。
2014年1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上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张高丽强调,加快推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抓紧确定2015年重点工作清单。这也是顶层设计《规划纲要》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出现。
即将出台的《规划纲要》,力图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京津冀一体化提速进行保障。
事实上,京津冀三地合作的提法由来已久。在1982年版的《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都圈”概念便被提及,但在之后的10年时间里却没能落地实施;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2011年“首都经济圈”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但是,由于三地政府协同性不够、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跨区协调难度大等原因,京津冀一体化的进展一直比较缓慢。
“国家层面通过多项政策文件力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但现实层面却进展缓慢,原因主要在于京津冀三地发展严重失衡,三地定位不清晰、部分产业雷同,产业链分工合作方面等面临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宋清辉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道。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智新认为,京津冀地区市场要素的发育、市场经济的成熟度,均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同时,京津冀城市群包含了两个直辖市,其中还有一个首都,是“双城记”,因此推动交通一体化的难度也较高。
“京津冀三地交通一体化的诉求也有错位和差异。目前在三地交通建设责任分担、利益成果分享方面,没有机制化的协定,很难取得太大的进展。比如,北京就一直担心,实现交通一体化之后,不仅没有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反而会增大压力。”张智新说。
在这种情形下,《规划纲要》也被赋予了更大的期待。
今年2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要“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诸多难题需要破解
被赋予更大期待的《规划纲要》,确实需要解决不少难题。
作为国家交通建设的重点地区,京津冀地区有着以北京为主中心(陆路与空路)、天津为副中心(水路)综合运输网络,是我国交通网络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但这个全国路网密度最高、交通运输最繁忙的地区之一,也是最不均衡的地区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河北的高速公路密度仅为北京的1/2、天津的1/3。各种因为“断头路”和“一公里壁垒”而形成的交通断崖十分普遍。
一直以来,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上因为设施规划建设不协调、中心城市交通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多受诟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张国华指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存在城际交通发展滞后、跨行政区道路与轨道衔接不尽完善、中心城市交通服务效率不高等主要问题。
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必须破解这些难题。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调研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时指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畅通道路、完善网络、构筑枢纽、提升服务、强化管理等繁重任务。当前要分清轻重缓急,看准的、条件成熟的就先干起来。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金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地正在共同编写交通发展规划,对“断头路”“瓶颈路”进行梳理,列出完工时间表。河北与北京约定2016年前全部打通京台、京昆、京秦、密涿4条高速公路的“断头路”,2017年全部对接普通干线公路8条“瓶颈路”。
“从顶层设计着手,在中央和有关部委统筹下,三地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实现‘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高金浩说。
宋清辉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将会带来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基建投资需求的增加,区域资源的重新配置,相关港口物流公司有望收益;二是填补土地估值洼地。
宋清辉认为,长期以来北京形成的“单中心放射型”局面,无疑让北京承担了大量的过境运输,使得京津冀区域间互联互通程度较低,如轨道交通不畅、空间距离近等,已成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面临的实际困难。
“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作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一大基础,交通领域一体化发展无疑能够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等方面取得突破。”宋清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