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被正式任命为环保部部长的陈吉宁与20多家媒体进行座谈。在会上,陈吉宁表示,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今后要让守法成为常态。(2015年3月2日《京华时报》)
雾霾越来越重,水质越来越差,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压在国民头上的一座大山,人们在期盼、失望中焦灼度日。环保,因为它关乎人们的未来,关乎子孙后代的健康与生存,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教育、医疗、住房三大问题。
又到了一年一度“两会”时,“环保”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被摆到桌面上。从认识污染,到治理污染,再到眼下反思执法力度,不得不说,在治理环境问题上,我们看到了各方的努力,也看到了不小进步,但是人们最想看到的,无疑是治理后的成效。
当然,治理环境存在很多现实困难,首先是需要治理的方面很多,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其次,举证难、生态损失的鉴定和评估难;再者,受到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的阻挠;另外,经费、技术等等也存在不小压力。如何真正有效地开展治污工作?我想最先需要解决的是人为问题。一直以来,我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理环境,其结果却是边治理边污染,越治理污染越重。尽管环境保护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前提,但也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特别是那些没有节制的污染行为,不能再容忍了。一些企业,在利益面前无视法律法规大肆排污,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绩的召唤下无动于衷甚至为虎作伥。人为因素,已经成为治污的最大障碍,导致如今治理越来越难、环境越来越差。
而除了企业和地方政府之外,我们每个人也是治污的关键。今年春晚小品《我忍不了》很直白地讽刺了那些只批评别人不正视自身错误的个体,其实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如此,当他们在谴责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有意无意地疏忽了对自己的要求,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用塑料袋,开车……这些说起来是小事,可对于环境来说却是大事。唯有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的环境才会一点一滴好起来。
近日,柴静制作的《穹顶之下》犹如一道强烈的亮光,给沉沉雾霾中的人们带来一线希望,但柴静的努力能否给在雾霾中昏睡执法的环保部门提个醒?能否唤起那些唯利是图无视环保的企业良心?能否触动到那些“光说不练”的个人?新的《环保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落实,过去不守法,执法过松过软的常态也许会得到改变,而要有所改变,不仅要看执法部门在治污过程中对人的引导和管理,更要有刮骨疗毒式的执法决心和制度,唯有决心到位,制度过硬,才能把人治理好,环境的改变才会有起色,否则,新常态只会象旧常态一样毫无希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