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所要解决的都是现实问题,让新型城镇化能够落地,推进了“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实施方案,问题导向非常突出,最大的亮点在于配套方案的系统化。
备受关注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正式公布。江苏、安徽两省和包括宁波、大连、青岛等在内的62个城市(镇)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这一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及各试点地区的方案被媒体喻为“62+2”方案。
根据《方案》要求,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年至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五大任务带来哪些福利?
《方案》显示,试点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方案》还提出,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率先在试点地区落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方案》推进了“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实施方案,问题导向非常突出,最大的亮点在于配套方案的系统化。《方案》所要解决的都是现实问题,让新型城镇化能够落地。从前的配套方案更多的是散落在各个政策当中,而本次《方案》则非常系统地提出了农民进城成为市民之后一系列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避免了把城镇化简单当做城镇建设的错误,把农民进城之后的成本问题要解决好,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指出,明确提出“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是《方案》的又一亮点。“新型城镇化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特别要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
平安证券的相关人士预测,2015年,上述五大任务中能够取得较大进展的可能是以健全地方发债机制为代表的城镇投融资机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随着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推进而取得新的进展。
农业银行也指出,试点方案可能带来的四大变化:一是试点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会加快;二是试点地区地方债券发行和PPP融资进程会加快;三是试点地区农地制度改革会加快;四是试点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权事权变革会加快。
为什么城镇化试点城市集中中小城市?
最终进入试点名单的“62+2”,即江苏、安徽两省,加上宁波、大连、青岛三个计划单列市,石家庄、长春等7个省会城市,北京通州区、河南洛阳市等25个地级市(区、县),河北定州市、河南兰考县等25个县级市(区、县),以及浙江省龙港镇、吉林省二道白河镇两个建制镇,共计62个城市(镇)。
《方案》还提出了,在符合行政区划合理调整的前提下,可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撤镇设市设区试点,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积极借鉴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的经验,探索更加精干、高效的组织构架和行政体制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方案》则是这一政策的具体落地,按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要形成合力的城市规模体系,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和承载能力,要解决“人的城镇化”的问题,中小城市的人口容量还有很大空间。
“人的城镇化”如何体现?
《方案》中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此外,《方案》也对城镇化试点工作的监测评估做了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监督,开展年度评估考核,建立试点动态淘汰机制。”
按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要求,推进城镇化要把3个一亿人作为重点,即到2020年,要使1亿目前已经在城镇工作居住的农民工能够落户,要让目前在各类城镇居住的1亿人通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现居住条件的改善,要使1亿中西部农民就近转移、就近城镇化。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2014年城市中国计划年会上曾经表示,我国之所以编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因为我国有一些制度阻碍城镇化自然发展。由于城乡制度分割,特别是建立在城乡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社会待遇、福利的差异化,阻碍了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
据悉,青岛市在方案要点中提出,建立居住证与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衔接制度,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安徽省试点方案明确,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落实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往一些措施出台,往往偏重于城镇建设,这一次则明确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切实贯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城镇化的要求,而且还安排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及监测评估的指导意见,非常系统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