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2-14 12:56:04
来源:求是网 作者:盛玮
市民“出行难”是大城市的痼疾。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想尽办法,大力发展公交、私家车等,但是公交总是难以跟上和满足市民复杂多样的出行需求,私家车的过快增长导致的拥堵反过来让没有私家车的市民更加“出行难”。因此,打车成为公交和私家车之外交通出行的最后选择,成为民生问题。
打车这个民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1992年北京市提出解决“打车难”,大力发展出租车行业已经过去了20多年,如今,打车难依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出租车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出于拥堵、环保等多方面考虑,10年来,北京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从1000万增加到2000万,出租车总量却一直维持在6.66万辆左右,没有随之增长。打车难的问题实际上变得更严重了。根据快的公司的数据,目前全国出租车行业的整体满足率是60%左右。在专车出现之前,北京的一些出租车司机认为,“北京活多,只要愿意干,肯定能拉着活。”这种肯定有活的市场基础,是大量打不着车无奈的群众。出租车严格管控的政策出发点是,加强市场管理,充分保障乘客的合法权益。现实情况却是,由于打不到车,市民不得不选择几乎没有安全保障和运营资格私家车、残疾人助力车等以解出行的燃眉之急。
出租车服务质量严重滞后。一是车辆品质单一、服务参差不齐。北京6.66万辆出租车绝大多数车型是现代的伊兰特等A级紧凑型小轿车,如果乘客身材高大一些,基本上就只能窝在车里,有时候腰都挺不直,乘坐非常不舒适。北京出租车中也有帕萨特等中级车,在路上打到的几率非常低。管理好的出租车公司的车辆,车内环境干净整洁,套布雪白如新,司机服务热情周到;管理不善的出租车公司车辆,车内环境脏乱差,套布脏乱皱成一团。二是早晚高峰打车尤其难。有的出租车司机给笔者算过,如果早高峰载客被堵在路上的话,实际上是不如不出车的。因此,出租车拒载、挑活的现象比比皆是,看着是空车,就是不停。有时候,使用打车软件也打不到车,在寒风、大雨中等半天是常有的事情。
要解决打车难,搅活出租车市场需要技术创新的“鲶鱼”。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13年出现的打车软件正在试图解决这个难题。百度、嘀嘀、快的等打车软件开始推出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专车”服务。B级车以上的舒适型车辆,提供充电器、纸巾、矿泉水等方面的周到服务,较快、较好的用车响应速度,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质疑、批评、抵制也蜂拥而起。2014年11月,沈阳率先叫停“专车”服务,济南、北京等城市也纷纷跟进,关于“专车”的争论迅速成为舆论热点。
从各地执法结果来看,“专车”作为一个新鲜的事物,出现泥沙俱下、管理失范现象是很正常的。对于“专车”的评判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益于市民“出行难”的问题的解决,是否更好地满足市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日益多样化的乘车需求。正如交通运输部所指出,当前各类“专车”软件是新时期跨越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传统界限的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
应该看到,“专车”的出现不仅搅活了出租车市场,同时也给出租车传统体制造成的巨大冲击。“专车”的出现意味着出租车市场事实上的扩容,而且将出租车压在服务产品的低端,一些“好活”被“专车”分流,收益出现下降。如何重新塑造出租车运营、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新的东风,提高出租车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是有关部门应该及早考虑的问题。固守于原来的体制和出租行业旧有的利益藩篱,无视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无视市民“打车难”的痛苦是肯定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