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宁:果宁法师,字戒净,礼从上圣下辉大和尚学佛,在厦门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学下诚大和尚处受比丘大戒。现任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香港普缘莲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小时候,我们提及想做的事情、想要的东西,经常会脱口而出。长大之后,生活在复杂的世界中,关于自己与生活,却慢慢混淆了。
“我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经常这么问自己,却没有答案。因为,小时候我们只是为自己而活。而现在,我们只是为别人而活。
我们往往依靠别人的认可来看待自己,从别人的眼中认识自己。别人说自己很美,我们就感觉自己很美;别人说自己很成功,我们就感觉自己真了不起,产生飘飘然的快感;如果别人说我们丑,或者说我们没有出息,我们马上就会变得毫无自信。事实上,没有人真正地认识或者了解我们,除了我们自己。那些人了解和认识的只是我们的外表——我们的穿着打扮,我们的长相,我们待人接物的处事方法,以及诸如此类的一些生命肤浅的外在表现。没有人能穿透我们的生命核心,哪怕是我们的亲人、爱人,也无法真正认识到藏在生命核心里的那个真实的自我。
不幸的是,有时候,我们连自己也忘了那个核心的存在。因此,即使是我们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到底是谁,是怎样的人。
我们往往迷失在社会中,变得困惑不安,给自己平添痛苦与烦恼。很多人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也有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己,只有依靠占有名誉、权力、财富、地位等外在事物来肯定自己,维系脆弱的自信,而遭受一点挫折,便会灰心不已。更有一些人不相信自己,往往在别人身上看到他们拥有的财富,从而否定自己,失去自信,变得焦虑不安,不敢面对挑战——我们并不了解自己。
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不会得到快乐的。
我们在一生之中,接纳了自己的生命之花,然后我们需要去面对它、了解它、栽培它,对它绽放人生的微笑。在这个生活的时空里,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目的不全是为了追求财富、权力或地位,而是生活本身。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感受,用心体会,而不是靠别人的赞誉和认可编织而成的。别人的掌声背后,站立的往往是一个孤独、寂寞的自己。就像那些在舞台上获得了诸多荣誉和赞扬的明星,看似光鲜,但他们往往生活得很累,并不快乐。因为舞台生活让他们习惯了掌声,习惯了在别人给的肯定中获得满足。当他们离开人群,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只会感到孤独、失落。没有一个人,把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还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古代一个皇帝想整修京城里的寺庙,便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把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庄严。
很快,大臣们找到两组设计师:其中一组是京城里有名的工匠,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皇帝不知该选哪一组,便出了个试题,给他们三天时间,让他们分别去整修两座小寺庙。
于是,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料和工具,而和尚们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便开始设计整修。
三天之后,工匠们装饰的寺庙五颜六色,所用的工艺也精巧至极。前来检查的皇帝满意地点点头,转身来到和尚们整修的寺庙。
走进寺庙,皇帝愣住了。寺庙被打扫得十分干净,所有的物体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样,反映出外界的色彩:天上的云,地上的树,以及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外界的一切,都变成了它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种庄严深深地打动了。
事实上,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有时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如实地展现它们。
每个人也都一样。
不管我们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而活。不要去羡慕和抄袭别人,不要变成别人的复制品。在生活中,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是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然后去做。当我们真正为自己去栽培那朵生命之花时,我们一定会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