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探索多种模式
时间:2015-01-15 20:34:42  来源:羊城晚报  
  建设保障房小区,本来是政府的惠民工程,但建成使用后,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据报道,广州荔湾区芳和花园是广州大型保障房样板社区之一。这个由回迁户、中低收入群体所组成的大型小区,自正式交付使用以来,短短三年,该小区住户出现轻生倾向的案例高达700多宗,虽然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的不足10宗,但服务该社区的社工团队却面临人手和能力不足的尴尬。这并非孤例,前些年,也有媒体报道,广州的另一个大型廉租房社区金沙洲社区,精神病人的比例比广州其他社区高3倍多。

  看到这种情形,可能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贫民窟。但显然,保障房小区与贫民窟有本质的不同。国外贫民窟是公共服务极度缺位的结果,而保障房本身就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可以说是政府和社会送给中低收入群体的礼物。

  不过,如果说贫民窟的问题是公共服务的缺位造成的,那么保障房小区的问题就是公共服务不充分造成的。总体看来,保障房小区的这些“问题”住户,他们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并不是由保障房引发的,比如说贫困、疾病等,以及由贫病交加而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怪异。只是他们集中居住在保障房小区后,问题也集中地显示出来了。另一种,则是因为诸多弱势群体集中居住之后,小区形成的群体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得一些问题更加严重了,特别是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其他问题,比如交通、治安与环境等方面的。

  那么问题的解决,大抵也就需要两条腿走路。对于弱势群体固有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救助,解决或缓解他们的困难。在这个方面,除了传统的救助模式,目前方兴未艾的社会工作也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社会工作者能够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危机。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看到,政府对于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的配置,存在着数量少、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在探索中完善。

  同时此事,也应该引起各方面对于建设保障房、廉租房小区这种模式的反思。诚然,要大量地解决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建设大型小区是必要的选择。但这种大型小区的弊端也是明显的。除了上述种种显性问题,更严重的是,这些小区的存在,使得居住其中的弱势群体有了清晰的辨识度,无形中与社会其他人群有了鸿沟,容易引发群体之间的隔阂。这种状况,对于各个人群都是不利的。因此,在肯定保障房小区建设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其他模式,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的多元化。有了“大集中”,是不是也应该有“小分散”?比如说把一些分散在各个社区的存量公房改造成的保障性住房;在建设商品房小区的时候,也“搭车”在这些小区建设一些保障性住房;对于各种类型保障性住房的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力度,也应当予以适当倾斜。

  这就需要全社会的配合。然而,现实好像不那么简单。广州某小区存在一堵“柏林墙”,就是因为商品房业主认为同处一小区的解困房业主管理费交得少,于是修了铁丝网墙,不让解困房业主享受小区的公共配套。这不免令人喟叹!经验证明,某些行为在伤害别人的同时,最终都会伤害到自己,而消除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受益的会是所有的人群。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