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古村落不能成为“空壳”村落
时间:2015-01-02 20:01:20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除个别村落依靠旅游业得到发展以外,多数村落的保护现状堪忧,一些民居外观残破,有的建筑已经濒临倒塌。一些传统村落中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出现“人走房空”的现象,古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另外,设施落后、人才不足、管理数据缺乏等,也是目前传统村落保护中的问题。(12月31日《新京报》)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面对古村落保护出现的新问题,保护切忌“一刀切”,而应该在出台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结合各村落不同资源特色实行精准化保护,避免村落发展同质化。
 
  目前,古村落保护还处于自发状态,对文化遗产调查不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甚至出现了建设性破坏现象。在制定不同村落的规划时,明确规定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确立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严格限制核心保护区的改扩建、装修,严格限定建设控制区改造区域、拆迁范围、建筑风格、高度、密度、色彩等控制指标,严格保存传统村落原有肌理。
 
  古村落保护要以村民为主,保护过程中要有村民参与,让农民在保护中享受发展的利益。建立村民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保护规划编制,在编制村落保护规划时,使专家和村民代表占有一定比例。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为主”是古村落保护的总体原则,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维修经费,鼓励扶助村民“自保”,受补助者在乡土建筑的维修使用管理等方面履行相应义务;若产权人无力承担修缮费用,可将产权转移村集体或由政府收购产权,垫资修缮乡土建筑,产权人可享有居住权并承担保护义务;引导公众在自愿基础上实现乡土建筑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性保护,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以认领、认养、认保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
 
  古村落的保护要突出特色,走传承活化之路。走传承活化之路,就是要让古村落“活”起来,有人气,能适宜于居住生活,而不是成为一个“空壳”和仅仅能够参观的死古建筑。
 
  展开来说,就是住建、文化等部门要把还原乡俗生活、恢复特色民俗活动作为古村落活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使佛山的城市升级向乡村延伸,使特色古村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绽放新的活力。
 
  古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古建属于“过去时”的,乡土建筑是“现在时”的。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须不断地修缮乃至更新与新建。这样村落才不会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对于这一遗产的确认和保护的标准,应该自成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文明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产品附加值无法完成现代价值观中对经济价值的认可。目前,古村落所在地青壮年大部分以外出打工为主而谋生,已经出现了耕作以及村寨居住的“空壳现象”,农业存在的动力缺失,将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知识系统老化,失去年轻人的传承,这是古村落保护动力的缺失。
 
  此外,古村落运转是非常乡土的技术,从耕作、房子、人际关系的维系都是如此。但是,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等现代化的冲击,已经发生对特质的改变,而且很严重,一旦这些特质消失,古村落的不仅没有了农耕意义,而且其附加的耕作文化也会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失去了发展意义。
 
  旅游业对古村落的威胁已经开始显现,设门收费、观景台、大型旅游设施建设的方式,这对古村落系统而言,是个威胁。古村落已经存在了很久的生活形态,与自然融为一体,任何旅游的干扰,都会对这里产生心理、生活和文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古村落的和谐和系统的健康运转。
 
  古村落的原住民、农田、水系就像自然保护区,他们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循环体,是活态的文化景观遗产。因此,不宜在古村落村民家开展农家乐。在古村落,建筑和人是这里的核心和灵魂,形成了自己的循环系统,任何外来的改造和污染,都将对这个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作为政府,对于濒临灭绝的文化景观应该肩负起积极保护的责任。这不仅是指制度的保护,更需要资金的投入。保护好古村落,也许比盲目发展更有意义,尊重自然,良好的生态就会反哺人类。如今的第一要务是想着该怎么样切切实实的保护和延续,而不是贸然地进行旅游开发。我们手中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究竟该由谁来“养活”?该如何“养活”?这样的冷思考是当下亟需进行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