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31 12:54:06
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培国
最新发布的《北京青年就业人员的住房状况报告》,用一组数据勾勒了这个特大城市里房子和劳动者的关系:近2/3的青年就业者租房或住集体宿舍;近1/5的管理人员、近15%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住地下室和平房;近1/3的蓝领工人、约1/5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16.5%的管理人员租住在11平方米以下的房子里。青年租房者平均每7.2个月搬一次家,59.3%的青年赞同“租房是其了解社会阴暗面的第一课”。(12月30日中国新闻网)
人这一辈子,衣食住行四件事,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但当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只能退而求其次。“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这种畸形心态,使得很多年轻人宁愿选择在大都市租房“蜗居”,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但在高房价的时代,即使“漂一族”选择群租,房租也肯定会在并不厚实的薪水中去除一大部分。在这种省着花钱的日子里,大家普遍能感到生活的艰辛。从这个意义上说,租房期间很多人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绝不是虚言。
同时,这些年轻求职者扎堆大都市,不仅自己面临生活、住房的窘境,也给大城市的运行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中,随着就业形势恶化,青年“最难租房季”与“最难就业季”相伴而生,青年住房难问题的不良影响已经初见端倪。“蚁族”乃至“鼠族”现象频发,带来了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公共卫生乃至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隐患,与之相伴的“群租”现象更是成为城市管理的顽疾。
在这两种社会矛盾的纵横交织下,许多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路该走向何方。其实笔者倒觉得,解决这个顽疾有两个出路可参考:一是政府可以因势力导,让“群租”之人住得更好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多管齐下,解决青年的租房问题。一方面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整合市场上的适用房源,推出符合青年需求的租赁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减税、租金补贴、挂牌认证、政策倾斜等方式为这些青年租房项目提供支持,并委托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监管。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兴建、运营青年公寓,为年收入较低的单身青年提供“公租房”,并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公租房”真正成为低收入青年的“中转房”。
二是年轻人可以放眼四海,到基层去,到西部去。虽然在我国现行的高度集中的利益分配体制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为人才提供的物质待遇和发展机会较多,但也要看到,毕竟大城市就业空间有限,再加上年轻人就业没有明显竞争优势,留恋大都市必然会沦落为“蚁族”“鼠族”。但如果去中小城市就业,则会成为当地素质比较高的人群,能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而中小城市的房价又相对较低,则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
俗话说,年轻人志在四方,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与其憋屈的在大都市活,不如到基层去建功立业,但愿这能成为年轻人就业的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