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成都正在重新认识周边环境及价值,整治过程中提出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使得城市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日前,城市化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在接受成都一家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
杨保军表示,“城市规划及治理的重点应该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物质极度短缺的时代,因此社会对“物”的渴望很强烈,因此以往的城市规划及管理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崇拜效率、GDP特征,但实际上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质量、周边的生活环境是否也跟着提升了?”他认为,基于此,城市规划及管理工作也应该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杨保军认为,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要用四种力量介入: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政府是一个规划项目的源头,政府有需求展开一个项目,然后专家来进行合理性评估并设计出科学性方案,其中涉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公众参与进行对话、沟通,最终出台一份完整的项目规划。“现在不少城市的问题是,这四种力量很不平衡,有些领导过于自信而忽略了其他几种力量,导致了决策不科学、不合理,使最终出台的规划方案,存在较高的风险。”他认为,成都将群众参与提到显著位置,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
“分析成都做的这十项行动,每一个都与市民息息相关,代表着成都正在重新认识周边环境及价值,认识到环境对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性。”杨保军以棚户区改造为例,“真正的棚户区建筑破损严重,基础设施老化,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急需透过设施改造提升生活质量。此次成都做的改造努力,正是透过一系列系统工程,让市民分享改革红利、经济发展成果,最终的指向则是让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借鉴曹家巷‘自主改造’模式,发挥通过群众去做群众工作的特殊优势,变‘要我改’为‘我要改’,让每位群众都为工作推进贡献一份正能量。”成都启动“四改六治理”十项行动,即把群众参与摆在了重要位置。杨保军认为,这说明成都城市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