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07 16:57: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白丽萍
“黑摊贩”阻塞交通就对市场“一拆了之”,“黑车、黑摩的”违法就严厉查处……有媒体报道,近期各地密集查处和整治各种行业“黑户”,然而这种治黑的方法不但不能遏制行业“黑户”的滋生,反而会给部分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区域带来更多不便,这种“人人得而诛之”的措施是否有效?值得深思。
行业“黑户”为何屡禁不止,庞大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现如今虽然各种公共服务资源已逐步完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全部人的需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还不够普及,人们或为省钱,或为省事,对黑幼儿园、黑摩的等各种行业“黑户”来者不拒,不得已忽略在这方便背后暗藏的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无限的商机、收入的诱惑,让行业“黑户”铤而走险,将人身安全置之度外,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抛之脑后,使得庞大的“黑户”队伍在城市中穿行。
而对于不少“黑户”经营者来说,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些途径是他们维持自身生计的主要手段。另外,对于公共服务资源欠缺的城市来说,行业“黑户”在某种意义上充当着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它背后隐藏着一定的民众需求。这样,执法效果难以尽如人意是可想而知的。
对行业“黑户”综合治理,并非就是“人人得而诛之”。歧视和没有事实依据的拒绝,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制造新的矛盾和隔阂,使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复杂。
我们应该看到,在行业“黑户”中,有很多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而“顽强拼搏”的贫困人群,只是一时还没有找到合理和合法的赚钱途径。因此,为他们提供或创造一个合法改善生活的途径远比对他们“全民冷漠”强。
法治与和谐的主题不仅统领着社会治理的宏大叙事,更体现在一事一情的微观处理方式中,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将起到很大的示范效应。
不如用一种“以疏为主”的公共策略,通过提供大量免费的公共产品,来最大程度地冲击行业“黑户”的“消费市场”,使其生存的市场基础慢慢萎缩,从而达到整治目的。而且,这种公共政策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禁令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地引导行业“黑户”经营者理性地另谋出路,走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