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学生择业10年调查:体制始终是第一选择
时间:2014-11-30 12:11:12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欧阳丽蓉 

  还有一个月,2014年就要过去。这一年里,你做出了什么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有原因;每一个选择,也都将带来影响。也许有些影响,再过10年才能看到。

  从2005到2014年,整整10年,这段时间足以改变很多。如果你正巧在这个时间段大学毕业,没准,你毕业时做出的那个选择,在让你获得成功或者感到沮丧的同时,也让你成了新一个求职季里,更多的人准备效仿或者汲取教训的对象。

  现代快报记者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汇成几份“江苏大学生择业情况报告(2005—2014)”(2004届—2013届)。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0年间,选择去非公和中小企业的人维持在高位,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有逐年增多的趋向;但是与此同时,报考公务员[微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竞争日趋激烈。透过这对看似矛盾的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就业选择日趋多样化,但是“求稳”,依旧是莘莘学子们迈入社会的第一选择。

  有人把每10年归为一个时代,或者这个十年的大学毕业生们可以被称为“稳一代”。

  变化

  扩招,扩招

  大学文凭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2003年的求职季,媒体第一次使用了“毕业即失业”这样的评语。“天之骄子”们不得不开始正视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这几乎是教育从业者意料之中的事情。

  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159.68万人成了新大学生,这个数字比前一年增长了近50%,4年后,他们成了第一批不那么抢手的大学生。

  2004年,高校再次大规模扩招,增长率也接近50%。大学变庞大了,大学生变多了。

  过去10年里,享受到高考[微博]扩招红利与苦楚的,大部分都是80后,在当时的话语权之下,这个年龄段的人被预言为“垮掉的一代”。

  大学生不再那么金贵,“包分配”的神话早已远去,甚至有的时候,能找到一份工作都是幸运的。

  当大学生们降低眼界的时候,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唯学历论”已经渐渐不见了,能力与正确的选择成了更重要的砝码。以江苏大学生为例,从2007年开始,专科生的就业率高于本科生,本科生的就业率高于研究生。而且,各个学历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工资之间的差距,也在日益减少。

  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倒挂”。研究生们也开始面临10年前本科生一样的困境。

  “什么东西一多,就开始不值钱了。”

  现实

  从找工作到抢工作

  理想虽丰满,现实更骨感

  海量涌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放下自己的身段,不再求“好工作”,越来越精美的简历只希望能够抢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了奢求,“有知识的产业工人”被人提起,学校里听到的美好现实都变成了坚硬的骨头。遗憾的是,这种低姿态并没有减少现实的挤压。

  如果从历史来看的话,中国21世纪最初的10年一定会被铭记——这10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逐渐成长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员。然而,这十年也让中国人措手不及。

  2013年,“穿越”一词开始流行,有人在网上做了这样的调查,“如果让你穿越回10年前,你会对10年的自己说啥?”

  “早买房。”这是一个最普遍的答案,90%以上的人都选了这个选项。确实,从2005年到2014年,是中国城市房价暴增的十年。而工资的增幅显然比不上房价的增幅。

  记者发现,2005年,南京房屋均价在全国排名第五,任志强称,从衡量楼市健康水平的房价收入比来看,南京位居全国第一。

  媒体经过计算后惊呼,南京人需要不吃不喝攒8年工资“才”能买一套房。

  10年后,这样的惊呼十足可笑。2013年底,记者在购买江宁一套刚需房时,发现不吃不喝5年工资仅仅够最低30%的首付。

  观念

  诗人、科学家靠边站

  偶像换成亿万富翁、“商业英雄”

  几年前,上海复旦[微博][-0.96%]大学曾经做了这样一项调查:“你的偶像是谁?”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5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调查,调查显示,96名学生将“成功企业家”视为偶像。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教育从业者吃惊,有人惊呼,“大学生的理想已经没有了。”

  这位惊呼者应该是2003年以前毕业的大学生,在此之前,大学被称为象牙塔。这位大学生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们都是立志匡扶天下的书生,文科生的主要兴趣是文学社与诗,理科生们则崇拜科学家。

  在这位惊呼者的印象里,那个时候的大学里没人谈钱,大家都是一样安贫乐道,反正毕业都包分配。然而,大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很快在现实挤压下变得现实。这种变化清晰可见。

  2004年,大学周边卖得最好的非教辅类图书是什么?排名前三的是《长安乱》、《梦里花落知多少》、《狼图腾》。2008年,大学生购书榜上排名前三的是《货币战争》、《赢在中国:马云[微博]点评创业》、《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2012年,这个榜单则变成了《史蒂夫·乔布斯传》、《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小时代3.0·刺金时代》。

  如果按照古老的眼光来看的话,这三本有关商人、货币与富二代的阅读物,真是理想的坟墓。但现实情况是,理想依然在,只是更现实。

  选择

  多数人去了中小型企业

  公务员、“体制”始终是第一选择

  总有人批判每年国考中出现的年轻人。

  “暮气沉沉。”有人把这样沉重的词语安置在年轻人身上。似乎所有的舆论都认为,年轻时过早地追求稳定是没有追求的体现。

  有人用中外20岁青年的人生做对比,“20岁的年轻人应该像国外同龄人那样,去组建乐队,去探险,去恋爱,去创业,而不是西装革履地坐在

  办公室里,一杯茶,一份报纸过一天。”

  有政策想要改变这一切,教育部门的就业报告里,也以削减“大学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比例为荣。

  在江苏省统计数据中,这个比例确实在日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目的单位(编者注:表格中2012至2014年数据的统计对象为本科生,所以非公企业的就业率偏低一些),但其实从2005年到2014年,每年想要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并未减少。就近10年的公务员考试而言,有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录取比例也在日趋减小。这是一个矛盾,但这个矛盾并不难理解:因为求职的艰难,有着稳定收入和较好前景的公务员等体制内工作,10年来,一直是大学生们的第一选择。

  有的报道中,热衷于考取这些单位的年轻人被称为“稳一代”。报道中,这个“稳”被解释为两种含义,“你需要稳”或者“你家人需要你稳”。

  有人称,如果真有“稳一代”,那它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亮点

  自主创业逐年增长

  但是人数实在少得可怜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微博]在纽约上市,马云成为中国新首富。

  2014年双十一,仅仅一天之内,淘宝网与天猫商城的销售额就超过了571亿。11年间,这个小公司成了影响全国人民生活的庞然大物,同时,也与其他技术先行者一起,开启了一个网络时代。

  对于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网络时代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电子版的简历可以同时投向各个心仪的公司;前景广阔的各种网络公司可以催生新的工作岗位;与网络相关的其他行业也发展迅猛,比如说快递。

  但网络时代的最大好处是创业环境的变好。淘宝网等平台的出现,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廉价且方便的平台。最早进入淘宝开店的,就有当时的大学生们,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些以玩票性质进入网购领域的人们,有的已经成了财富远超同龄人的“土豪”。

  网络时代对于创业者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了一批优质的,可以复制可以借鉴的偶像。

  “当我们看到马云财富数据时,我们应该看到什么。”一位手游行业年轻的创业者说,“不是他多聪明,而是他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想法为王的时代,有想法,有勇气,就有可能成功。”

  说这话的时候,这位1990年出生的年轻人和他的团队,刚刚获取一笔价值数千万的风险投资。他的身边,更多人有了创业的想法。

  但是,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中国学生整体创业的比例还很低,只有2%左右,与美国的20%有天壤之别。中国80%的学生有创业热情、创业积极性,但只有2%能付诸行动。”

  特色

  江苏的学生很“恋家”

  长三角一点不比北上广差

  搜一搜近10年的报道,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写道,“大学生开始逃离北上广”,再过一段时间,风向又变了,“大学生不能适应家乡需要,重回北上广”。

  实际上,在过去10年间,大学生与农民工,都是这个国家城市化的最大助力。

  去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去苏锡常这样节奏没那么快的二线中型城市,回家乡小县城,大学生们在做着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只跟自己有关,这样也让人很难界定规律——即便是在最推崇逃离大城市的21世纪10年代,也依然有大量的学生愿意留在江苏。

  根据过去10年的数据,江苏大学生基本都选择留在江苏。快报记者发现,这10年里有数据显示的6年,留在江苏的学生均超过70%。而选择北上广的均不足10%,最少的一年不足3%。

  这很正常,这个省份原本就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占据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经济圈之一“长三角”的一部分,毕业生们愿意留在家乡附近也无可厚非。

  唯一看起来不正常的,是江苏高校毕业生前往西部省份的人数逐年增长,由2005年的438名,增加到2014年的1015名。

  在固有的印象里,西部省份缺乏看得见的前途,环境也不好。看来,唯有“情怀”和“理想主义”能解释这一现象了,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历年考录比

  年份招录人数审核通过参考人数最终比例

  2005 4483 / / /

  2006 4273 13.69万9.5万22:1

  2007 4963 14万9.76万20:1

  2008 4406 18.3万12.29万28:1

  2009 5473 21万18.39万34:1

  2010 5958 21.74万19.16万32:1

  2011 6503 27.5万20.4万31:1

  2012 6748 25.6万22.01万33:1

  2013 7662 30.9万27.3万36:1

  2014 6480 28.1万24.13万37:1

  江苏大学生选择的职业性质占比(2005~2014年)

  学生(届) 机关事业国企非公创业

  2004 2.55% 12.13% 11.49% 55.39% 0.02%

  2005 1.82% 21.52% 9.18% 52.64% 0.13%

  2006 1.65% 14.46% 7.19% 54.24% 0.04%

  2007 1.40% 13.60% 7.50% 66.70% 0.10%

  2008 1.59% 10.79% 6.52% 69.68% 0.46%

  2009 / / / / 1.00%

  2010 9.90% 5.46% 71.59% 1.60%

  2011 9.90% 22.00% 55.59% 1.40%

  2012 13.00% 22.00% 65.00% 1.30%

  2013 16.00% 19.00% 65.00% 1.60%

  备注:1.2004-2010届毕业生数据包括本专科生,2011-2013届毕业生数据为本科生。 2.2004-2008届毕业生创业数据为本专科生创业比例,2009-2013届毕业生创业数据为本科生创业比例

  3.记者未找到2009届毕业生前往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数据,但有新闻报道称,当年江苏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占到企业就业总人数的90.9%

  4.在江苏省历年就业数据统计中,毕业生创业比例不统计在就业率当中,因此在用人单位性质中没有体现

  5.本版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出版的书籍与新闻报道

  声音

  教育专家熊丙奇:

  毕业生为何求稳? 体制外的机会相对匮乏

  就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情况与趋势,现代快报记者采访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他认为,过去十年,体制内的单位越来越受追捧,这也折射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体制外的机会相对匮乏、国有企业的垄断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现代快报:近十年来,江苏高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国企就业的百分比有所下降,但人数仍然维持在高位,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我们当年毕业时(上世纪90年代),最优秀的学生首选跨国企业,因为薪资待遇高,其次才是国企、科研院所、高校。不过应该看到,机关、国企、事业单位近十年来已经成为学生就业追捧的热点,这些单位福利待遇高,相对稳定。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变迁,这些单位的福利逐渐减少,而体制外的发展机会渐渐增多,无疑增加了吸引力。

  不过,过去十年,体制内的单位越来越受追捧,这也折射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体制外的机会相对匮乏、国有企业的垄断并没有得到遏制。

  另外,父母对孩子就业的期待,首选体制内的安稳工作,这也影响学生的选择。

  现代快报:近十年来,江苏毕业生的创业人数呈指数型增长,您认为这意味着学生们的创业激情越来越高吗?或者意味着他们更加追求独立吗?

  熊丙奇:创业人数的增长跟毕业生总数的递增有关系,目前中国学生整体创业的比例还很低,只有2%左右,与美国的20%有天壤之别。中国80%的学生有创业热情、创业积极性,但只有2%能付诸行动。鼓励学生创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现在的创业,只是把创业作为减缓就业压力的手段,而创业需要的能力比就业高得多,但事实证明,学生的实际能力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热情。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这里面有很多问题。

  例如,中国高校的创业课,更多情况下是一次次的演讲,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老师对教学的投入不够。在芬兰的创业学院,学生在校参与创业体验的时候,要尝试组建独立的公司,要做四五个创业案例,要力争能赚到钱。但中国的高校缺乏这样的尝试。

  现代快报:近十年来,江苏学生更喜欢留在长三角,北上广难成主流,您认为他们看重这里的什么?

  熊丙奇:长三角的就业机会较多。另外,江苏的学生高考时就恋家,大量留在江苏,二本三本的高校,本地学生比例非常高。北上广名校云集,竞争激烈,大部分学生未必能生存下来,工作机会要跟能力匹配才行。再说江苏的生活环境也不错。不要说对江苏的学生,对上海周边的学生也有吸引力。

  现代快报:有数据显示,江苏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2012届毕业生,参加西部志愿服务计划、苏北志愿服务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预征入伍项目的人数总量同比增长32.75%,基层对学生的吸引似乎越来越大?

  熊丙奇:近年来,国家在基层岗位释放的工作机会明显增加。这些机会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获得基层工作经验,同时解决基层的人才短缺。

  但也应该看到,服务期满能留在基层工作的人非常少,例如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都被借调到乡村、社区的上级部门,有不少村官觉得没有发展空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