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24 15:35:5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练洪洋
看病难、行路难、停车难、公共诚信管理难、社会管理难、环境涵养难……不少城市受到“城市病”困扰。“智慧城市”技术已经在全球大城市得到越来越多应用,被视为缓解“城市病”的一剂良方。在这方面,上海作出一定的探索。(11月23日《瞭望》)
“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联合国人居组织于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如此申明。可是,交通拥堵、房价高企、成本高昂、空气污染、噪音严重、用水短缺、垃圾围城、人情冷漠……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似乎让这个希望越来越渺茫。据北师大于11月22日发布的《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北京通勤时间达到97分钟。平均每天花97分钟在上班路上,你说对幸福感有没影响?
“‘城市病’已在中国出现,并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这种判断已没有太大的异议,至于“病因”往往出现盲人摸象,对治理路径也是各执一端。“智慧城市”似乎为“城市病”开出一剂药方,“智疗”助益于“城市病”治理,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第一,智能手段的应用,可对现有资源挖潜、增效。譬如智慧交通系统的建立,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有助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智慧医疗系统建立,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患者各种成本支出。广州已有医院开始使用“支付宝”挂号、支付,极大地方便部分患者,初露“智慧城市”便民之端倪。
第二,建设“智慧城市”,推动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软件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亦为城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之良机。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可谓“钱景”广阔。
“智疗”不单指用“智慧城市”治“城市病”,还要用智慧去治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就有一些缺乏智慧的表现。譬如:一哄而上,在未能悟透“智慧城市”内涵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盲目建设;面子工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投入、比设备,而不是比效率;千城一面,缺乏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盲目跟风,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以“云计算”为例,许多二、三、四线城市也加入建设大军,风起“云”涌,被业内人士戏称为“云跃进”。大跃进意味着大浪费,此前有关报道称,全国“云”系统利用率不足20%!IT产品不是古董,只会迅速贬值,不问效果就斥巨资向外购买硬件就是一种浪费。
必须指出的是,“智慧城市”不是“一贴灵”,治理“城市病”需要更多智慧,尝试更多特色“疗法”,不仅要“西医”,还要“中西医结合”。在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无法限制人口流入,那么,在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将城市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及就业同时向外疏散,避免人住出去了,还要回到市中心来上班、办事,送孩子回来念书。国外许多大城市也是通过“核心城+卫星城”组合发展的方式缓解“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