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村老年人为何常常无尊而亡?
时间:2014-11-12 19:17:44  来源:中国网  作者:穆光宗 
  生死事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人生理想。老有善终是老年人的最后需求,是生命尊严的最后体现。但在传统孝道和家庭养老逐渐式微的时候,这样的愿望会不会是奢望?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1980年至今,农村老人自杀率越来越高,从1990年迄今,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已从千分之一上升到千分之五,并保持在高位。有估计称,中国老人自杀比例是其他群体自杀比例的三倍。部分地区农村老人自杀开始被视为正常,甚至合理。“老年自杀”成为新乡土文化令人沉痛的一面。

  以我观察,农村老年人自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侮辱性自杀、负气性自杀和孤独性自杀。“侮辱杀”是说当生命的存在变成一种侮辱,病痛的折磨其实是对生命尊严的挑战和践踏,然后导致自杀的现象,可谓“无尊而亡”。“负气杀”是说当亲子为轴心的代际关系发生冲突时老年人被虐待、被歧视、被抛弃所导致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老无所尊,结果在名义上有亲人实质上无亲情的反差下,老人负气自杀的现象,可谓“无亲而亡”。“孤独杀”是说长期生活在空巢孤独状况下的老年人由于缺乏人际互动和感情滋养导致精神萎缩、心理抑郁,深感人生无常、残年空无、了无生趣,自我了结,可谓“无趣而亡”。首先看侮辱杀。很多自杀的农村老人都是因为重病,不堪病痛折磨和经济压力,感觉尊严无存,生不如死。活着就是受罪,长寿变成“辱寿”,死亡变成期待,自杀了事,不妨称之为“侮辱杀”。其次看负气杀。一些农村老人自杀是因为和子女怄气吵架,生气想不开。再次看孤独杀。孤独像一把看不见的钝刀,静暮夕阳下刀刀割在老年人脆弱和敏感的心灵上,苦不堪言,生不如死。

  少子老龄化、老年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趋势正在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逼向自杀的边缘。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本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在理论上,丧失-压力模型可以有效解释老年人的自杀现象。健康丧失和亲情丧失到所产生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超过了老年人能够承受的极限,就可能导致自杀。一旦自杀成为区域文化现象,就可能被有相似境遇的老年人复制和传染开来,使问题恶化。

  自杀的预防和干预要多管齐下:一是重视老有所属,老年人身上的社会性减少,但他们依然需要社会融合和人际互动,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可以考虑引进组织的力量,通过社区组织、老年协会、互助组织等让老年人保持互动,在家庭之外有情感的归属以及精神和生活上的依靠,病有所问,老有依靠。二是促进老有所乐,通过有组织或者自组织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生活有趣,人生有乐,让老年人对明天有期待。三是确保老有所安,内安其心,外安其身。加强老年的亲情支持和社会保障,同时可以考虑引进宗教的力量,让信仰变成面向挑战的力量。内心安定坚强,那么无论生活怎样,都能乐观面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