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01 18:46:24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付瑞生
近日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工作启动以来,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传统村落消失现象依然存在,一是因为城市化的大规模拆迁,二是因为火灾等自然灾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的“空心化”。
如果套用一句俗话,或许可以说,城市化,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但是事实上,从城市化先发国家可以看到,城市与乡村并非截然对立,新与旧并非不可交融。
城市化并不必然导致村落的灭亡,欧洲诸多城市对传统和文化的保护可为楷模。而美国的城市化已是过眼云烟,城市化的结果是郊区的崛起,田园乡土的再度崛起。反而是一些第三世界的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环境、生态、卫生、贫困等等灾难,更带来难以弥补的文化破坏。这是一种扭曲的、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事实上,最为致命的空心化是“文化空心化”。
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在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这些生命土壤中有华夏传统文明之根。不过,五四以来,我们一味强调“新文化”,那些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声音早已被扔进了垃圾桶。没有了传统记忆、伦理、乡音、信仰的村庄,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土”,有形的村落和躯骸的消失未尝不是历史的必然。
近年来,财政部门投入百亿保护传统村落,使得一些濒临灭绝的村落重获生路。不过,仅仅有钱并不能挽救村落的生命。靠把古村落改造成旅游区、开发成会所、包装成商品,保护的只是躯壳,却进一步掏空了灵魂。“商品”并不是“文化”。因此我更为赞同在《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三类标准中,除了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和村落选址与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独立的指标。这是基于文化的整体保护,一种对“活生生”的乡土文化的敬意。
村落保护并非是对半老徐娘涂脂抹粉,然后出街站台重新卖个好价钱,而是要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古村落是传承数千年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没有资格践踏。这就需要从重塑文化、重建信仰入手,从情感上重新培养对传统的依恋,从文化上重新普及东方的建筑美学,从精神上重新催发对根的敬意。唯有如此,传统的村落才可逐渐恢复乡土的内涵,成为现代中国人驻泊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