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19 22:27:02
来源:齐鲁网 作者:吴效伟
又是一年收获季,中国“最大粮仓”黑龙江省田间一派繁忙景象。一车车粮食被拉走,一丛丛秸秆被留下。在群策群力“抗霾”的当下,如何通过“严防”和“巧治”的方式将秸秆焚烧污染的影响降至最小?近期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多次发布“禁烧令”,焚烧秸秆的现象比往年减少。但记者在哈同高速公路沿线采访时,仍看到一些农民在地里焚烧秸秆。(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年年烧,年年禁……一到收获时节照样火光、狼烟四起,人类似乎已无法阻止秸秆焚烧的恶习。社会各界一次次展开大批判——农民不上心、监管不给力、技术不对路。不过在笔者看来,问题始终得不到切实有效解决的根本,就在于没有解决农民朋友的后顾之忧。就像种植大户石玉福说的那样,“不烧的话整哪去啊?”,还有“我们用的收割机没法把秸秆粉碎,如果雇人工拉,一个人工一天的费用就是260元,还有运输费,成本太高了。”
所以,在这样“清醒”的认识面前,能将焚烧秸秆问题得不到解决简单归罪于农民朋友的思想觉悟低吗,说句公道话不能。农民朋友也不想露天焚烧秸秆,毕竟这样严重污染环境,且有害身体健康;极易造成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与航空安全;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破坏地区环境形象。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解决农民朋友的后顾之忧,救“秸秆”于“焚烧”之中呢,在笔者看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解决秸秆出路问题。原先家家户户都有块堆草垛和养牲畜的地,可以拿秸秆来烧火做饭或是当饲料喂牲口,现在伴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少有人再去喂养牲口,拿秸秆做饭,于是秸秆失去了价值,成为丢弃的对象,加上现在很少有企业回收秸秆,进行生产加工,资源利用。如此一来,秸秆没了出路,自然成农民手中包袱,也就想一把火烧了省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农民朋友找秸秆出路,成为首要任务与课题。在这其中,当地政府不能只担任秸秆焚烧教育者、处罚者的角色,也应积极替农民朋友谋出路,想法子,这样才能减少焚烧秸秆次数的发生。如果当地条件允许,可以帮助引导农民、企业发展秸秆燃气、秸秆饲料等资源回收项目,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与政策补贴。
其二,解决秸秆还田问题,这样要求机械生产企业精密研发,进行技术攻关,搞好机械的对比试验与选型定型,不断反馈信息,加强机型的研制改进,加快适销对路秸秆还田机的推广应用,早日在秸秆机械化收割、打捆、粉碎、打包等方面取得突破。
其三,解决农民朋友利益问题。现在一些人都将焦点放在如何治理秸秆焚烧上,这将容易忽视农民朋友的利益问题。现在的粮食价格,抛开土地、水、电、化肥农药、劳动力等收割前的成本,如果要求农民承担收割后秸秆处理的成本,那么也就变相地增加了农民负担。以农民利益的损失去保全城市的空气质量,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推行秸秆禁烧,如果忽视农民利益,而只是单纯强调加强执法或是加大宣传力度,自然站不住脚,农民朋友也很难听服。
上可销,下可埋,中间给补贴,农民朋友无担忧,有甜头,才不会打焚烧秸秆的主意。过去,一些地方为了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没少下功夫,甚至对农民朋友采取过激手段,但这样只管得了一时,没过多久又故态复萌。说到底解决秸秆问题,并非一时一地一人的事,现在全国多个地方长期存在,这说明一定是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没能实现从治理到合理引导的有效过渡。
一纸禁令,罚款教育,终究是治理秸秆焚烧的“辅药”,“主药”还在于将农民朋友的忧虑解决,切身利益进行维护。只有主药治本,辅药治标,标本兼治,做成“加法”,秸秆之火才能被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