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梁鸿:传统文化在乡村已处于坍塌状态
时间:2014-10-10 11:50:01  来源:城市化网 

    城市化网讯 日前,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梁鸿在“东亚文都文化传承与发展国际论坛”上发表主题为“乡土文明”的专题演讲时说:“中国的乡村受城市化的时代潮流裹挟,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的样态已经沦陷,整个村庄已是文化废墟。乡村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文化样态上,都处于坍塌和被抛弃的状态。”

    据梁鸿介绍,这四五年来,她以自己的家乡梁庄为原点,做了一些考察,同时也沿着梁庄人出去打工的足迹,又走了好多地方。在这两个过程当中,她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觉,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一个乡村、在一个村庄里面落脚的话,她看到的是一个传统文化坍塌的状态。传统文化在一个村庄里是日常生活的综合,反映到点点滴滴的生活里面。从一个村庄的调查来看,不管是宗族的关系,还是血缘的地缘的情感的状态,甚至包括一个生活的共同体,已经非常淡漠。

    她认为,农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历史的最低层。这就形成一个特别大的移植化的假象,认为只要把农民变成市民,只要把农民变成城里人,那么农民就可以完全好了,但是背后一个大的文化的背景是没有人考察的。相反的,文化的思路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让农民回到农村,而是说我们没有去想怎么样让农村变得更好,怎么样让农村更像农村,怎么样让农村适宜居住,并且同时保留文明的样态。

    梁鸿觉得,实际上从生活的层面来谈文化,可能更有启发性,“比如说方言问题,在学校里面讲方言,可能被嘲笑,然后可能就意味着你具有某种缺陷。前一段时间也有电视台禁止方言。我觉得这意味着要我们过一种普遍的生活,不要那种地方性的生活,因为方言是跟大地、气候、空气,跟整个当地的文化最相一致的,是从土地里生产出来的语言。如果你要把这种语言强行地消除的话,就意味着你要消除你跟这片土地的关系。你只能过一种公共的、普遍的生活,而没有地方生活。”她说,“这背后是一种巨大的不自信,对我们这片土地里面生长出来的这种性格、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发音的方式,都是非常的不自信的。”

    梁鸿认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就有非常大的歧义,就意味着农村不好。虽然没有这样判断,但其实背后是有这种潜在的观念。她说,“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都知道一种观念,作为农村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告诉你,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吃上商品粮,为什么呢?因为农村非常苦、贫穷。吃上了商品粮,意味着你有吃有喝。”梁鸿列举许多例子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社会,从制度层面到普遍的、普通的观念层面,都对乡村的抛弃,是对所谓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抛弃。因此她表示对在城市化发展中乡土文明的走向并不乐观。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