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素有“春城”之美誉,“春城无处不飞花”是它的历史写照。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这座城市的规划不断折腾,新来一任市领导就换一个新主意,其规划缺乏前瞻性,乱象丛生。恰如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所批评的那样:“大山大水空间格局被破坏,城市缺乏个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城市管理缺乏战略眼光,历史文脉被割裂,对昆明历史文化造成毁灭性打击”。说现今的昆明是“大城市冲动”的败笔,似并无不妥矣!
从地理位置看,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三面环山,一侧临水,盘龙江等河流穿城而过,依山面水,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城市格局。但这些年来,“大城市冲动”导致如此鬼斧神工般的山水格局扭曲变形,不复存在。昆明城区建筑的高度一再刷新记录,从早期的150米到如今的456米,一座座摩天高楼拔地而起,作为城市天际线的山体屡遭破坏。尤其是滇池上建有跨桥,使得原来山与水的连体被断然肢解,遭殃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滇池被污染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几任市领导班子都对此缺失治理良策。但是,十多年来,却执著地在描绘着以滇池为核心的“一湖四片”(主城片区、呈贡片区、晋城片区、昆明—海口片区)、“一湖四环”(环湖截污、环湖生态、环湖交通、环湖新区)的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其结果,滇池没被改善,反而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加重了滇池的负担。从2009年始,昆明正式成为了一座“缺水城市”,位列全国14个缺水城市之一,其人均仅约300立方米,近似严重缺水的以色列。早在1982年,昆明就名列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布局规整的古建筑、设计合理的民居建筑和各具风格的近代建筑构成了昆明传统建筑的谱系,它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也是独树一帜。然而,21世纪以来,“大城市冲动”追求的是“旧貌换新颜”,大拆大建之风弥漫着这个古城,似乎是在与历史上的昆明城作“自我告别”。如体现城市形态的四个方位的城门一朝被毁,逶迤的古城墙也早已荡然无存,连极具代表性的武成路老街也在几度论证尚未有定论的情形下,被“一哥”下令一拆了之,迄今唯一存在的地标性建筑金马碧鸡坊也是1998年的“克隆”。有学者愤而言之:“大城市冲动引擎驱动下的昆明版图,在疯狂扩张中,正吞噬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性格和传统,昆明正从一个历史悠久、城市形态独特的古城变成一个缺乏地域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其春城魅力日渐丧失”。
给城市建设“打分”,民意为重。有个数据似乎足以论证昆明市民对这座城市现状的极度不满。由首都贸易大学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联袂成立的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昆明的生活质量满意度(主观)指数排名,从2012年起连续下降,由2012年的倒数第4降至2014年的倒数第2。——一座“无处不飞花”的春城竟是如此惨象,令人惊诧! 值得庆幸的是,日前,昆明市出台了《昆明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与远景规划》,将这座城市总体定位最终确定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和宜居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小城市之一。”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一种历史的回归,还不如说是一种对“大城市冲动”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