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CNFIN.COM /XINHUA08.COM)--在22日召开的国际城市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会上,北京市批准成立的全国首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揭牌,并发布讨论首项研究成果——《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4》。
业内观点认为,临空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扩展性特征,这种扩展性可以引发生产、技术、资本、人口等生产要素在区域的聚集效应,发展临空经济可以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新路径。报告建议以北京新机场为核心建设京畿临空经济合作区,通过空港区与城市功能区的协同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动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航空改变城市。随着枢纽机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加强,临空经济区内的产业集聚能力会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产业的集约化进程,促使临空经济区形成内引外联、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平台,逐步形成专业信息、专业人才、高端资本等要素集聚发展的态势,推动区域内城市经济转向科学健康的发展方向。
临空经济可以推动投资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型。临空经济区的最大特点是贸易距离长、空间范围广、时效反应快,这就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消费在全球范围的启动提供了可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空港将代替海港成为接受投资、对外发展的重要口岸,通过生产、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产业转移和消费聚集,从投资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型。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连玉明表示,这恰恰是中国城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逐渐地达到极限后,必然要选择的一种产业转型方向。
临空经济还可以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临空经济既是现代交通体系的核心,又是一种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经济形态;既可以聚集核心资源、核心技术、核心人才,又能构建全球核心商业网络、提供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城市的集散效应、规模效应和组织效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谈到,临空经济将成为总部经济之后城市经济又一新增长点,发展临空经济就等于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临空经济能够推动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临空经济将迎来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即以机场为核心,与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接,实现空港区与城市功能区协同发展,最后形成一个城市副中心。实际上就是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通过空间重构和产业重构,进而实现功能重构,这是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规律。
业内专家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程中,发展临空经济将是优势基础上的重要趋势。
由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与其依托的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首部临空经济蓝皮书《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4》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以以北京新机场为核心建设京畿临空经济合作区(简称“京畿新区”),打造一个首都城市副中心、一个京津冀区域的副中心城市。通过空港区和城市功能区的协同效应,实现首都的功能外移。这对于优化首都空间布局、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治理“城市病”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都颇具意义。
据《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4》的主编连玉明及副主编朱颖慧、秦坚松分析,建设“京畿新区”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规律,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民航发展战略需要,以京津冀共建、创新跨区域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产城融合、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完善城市功能为抓手,以实现集约发展、合作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为导向,以北京新机场航空港为核心,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充分调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积极性,推进空地联运、海空互动、产城融合、区域一体。
专家建议,在空间布局和辐射范围层面,“京畿新区”应涉及北京大兴、河北廊坊、天津武清部分区域。新区定位应该是:首都疏解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北京全面深化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和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型社会”的建设示范区。
《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4》指出,根据“京畿新区”的定位,新区应重点推进五项建设任务:优先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体系;加快建设以北京新机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以科研、教育、文化、医疗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发展航空物流和航空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体系;建设以现代航空大都市为核心,以航空梦想小镇为重点的绿色、智慧、宜居航空都市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的学者普遍表示,“京畿新区”可以基于临空经济的区域联接、聚合功能,启动更多的京津冀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尝试。打破三地行政区划束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动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