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在上海大学召开了《城市社会治理》新书发布会。全书从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社会治理的结构性问题深入探讨了城市治理转型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城市社会治理》指出——城市化“双向进程”,决定了中国城市治理结构转型的复杂性。
城市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具体是指与城市各种功能活动相适应的地域划分和功能分区及其空间组合状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重大变革,中国大城市人口空间组合相继发生变动,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同时局部人口密度出现反弹;近郊区人口急剧增长且分布不均衡;流动人口在中心城与郊区呈现速度不一的增长态势,表现出与西方国家一般经验模型不同的特征;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郊区化步伐存在明显差异,人口郊区化出现二元结构。
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过程中,都出现了明显的居住空间隔离的现象。城市空间隔离的实质是社会阶层分化在居住空间上的反映。市场经济的冲击是阶层型社区产生和居住隔离复苏的根源,住房制度改革催生了城市社区的阶层化发展,城市土地供应制度的转变也对居住隔离产生了助推作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路径,使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呈现出 “城乡的双向运动”的独特性。
形成中国城市化这种双向运动的根源在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以及中国城市承载能力的限制。与欧美郊区化的单向过程不同,中国的郊区化既包括城市郊区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郊区的城市化”,又包括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在空间重组过程中发展中心向城郊转移的“城市郊区化”。
中国的郊区化在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已经非常普遍。伴随着快速轨道交通和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当下北京和上海已经开始从近域郊区化向远域郊区化方向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也决定了中国城市治理结构本身的转型将是一个复杂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