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垃圾分类“叫外卖” 有激励才有动力
时间:2014-09-13 19:5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章门仁 

  近日,广州白云区太和镇某小区的住户说,现在垃圾回收很方便,打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回收。该小区引入再生资源公司进驻,方便了塑料、玻璃等物品回收和交售。打个电话,旧家具就可“出门再生”成为现实。(9月12日《羊城晚报》)

  垃圾分类的好处已无需赘述。广州试点已久,但在如何提高居民积极性、形成长效机制不反复等方面,还面临许多难题。从日本推广经验和我国台北推广经验来看,相比硬件设施等方面,要促使市民形成牢固的自主分类意识确实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笔者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居民们哪怕知道分类的好处,但还是欠缺一点激励,对于分类后的处理方式也不甚了解。因此,居民们很容易觉得自己费时费力,却没有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这样的妙招显然能提高居民积极性,首先,专人收垃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居民所需要付出的劳动,自己分好类后,只需摆在门口,大件家具等更可坐等上门。垃圾分类与叫个外卖一样省事了,居民的抵触心理、畏难情绪也就弱了。其次,一些有回收价值的垃圾,还可直接由回收公司与居民交易,既保护了环境,又能换来一笔收入,尽管金额不大,总是一种鼓励,心理上更能刺激居民形成分类习惯。总的来看,既不麻烦,又有钱收,提升了老百姓支持垃圾分类的热情。

  政府力推垃圾分类,只靠政府力量可能力有不逮。携手现有的资源再生企业显然更有效率,既省下了收买佬的中介环节,政府也避免了大包大揽。

  当然,要使这一模式能走得更远更稳,政府与企业的手还应握得再紧一些。一方面,企业的回收、处理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督,监督力度不足的市场可能也会打破底线,出现各种问题。政府把后续处理环节交给了市场,并不意味着可以撒手不管。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企业获得居民的信任,有政府出面“背书”可能更加容易实现。此外,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也必须注意程序上的依法依规,俗话说“垃圾就是摆错了地方的宝贝”,经济价值不可小视,政府与哪家企业合作,都应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