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波:《苍南网》“苍南论坛”《微生活》栏目版主;“苍南微旅游”开拓者;华阳乡村重建的设计者之一。
一、华阳现状
华阳,是位于浙南闽北丘陵腹地的一个小乡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式——用牛耕地,手工锄禾,就像活化石一样,在山间的谷地随处可见。诗歌中的田园牧歌的生活,依旧一代代传承着,四面青山依旧生长着祖宗留下来的树林,梯田上依旧种植着几百年都没有改变的水稻。在诗人和摄影家的眼里,华阳是难得的原生态乡村。可是,对于居住在这片土地的农民来说,守着青山绿水和清新的空气,但贫穷和落后,这日子并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浪漫。
改革开放之后,不甘贫困的农民纷纷离开这片土地,大多数到全国各地参与隧道挖掘工作。因此,本地农民每年大年之前回家,正月初就踏上打工的征程。由于外出打工,每年可以赚到十几万元,而在家务农,每月收入只有几千元。农民纷纷离开土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外出打工者——主要是从事隧道风钻工。
平时,留守在华阳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和儿童。这也许是很多中国空穴乡村的一个缩影吧。
二、探索乡村重建之路
这些年来,矿山的不景气,使得外出打工愈发艰难。更让人担心的是,每年都有隧道工的伤亡事故,使得华阳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今后的生活。人们的目光又重新回到这片故土,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乡村重建的方案,这其中,浙闽台(苍南)民族花海的建设,为华阳的乡村重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华阳,有一个畲族村,虽然人口只有几百人,但畲族独特的文化,成为华阳乡村重建的一个切入点。征得国家民委同意,华阳被批准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批准建设浙闽台(苍南)民族花海。
浙闽台(苍南)民族花海示范园是以“花的海洋”为主题的文化植物观光园,突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建有民族民俗展示中心,设有服饰制作、蓑衣制作、乌米酒制作、捣糍粑、彩带编织等展示厅;建立多个文化舞台,可进行畲歌对唱表演、竹竿舞表演、婚嫁表演、服饰表演、提线木偶、武术表演、布袋戏表演等;并且从台湾等地引进多种稀有花卉。
今年,苍南县经国家民委批准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9月4日将举办“中华一家亲•2014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活动期间将在浙闽台(苍南)民族花海举行大型民族民俗表演活动。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把太空育种栽培基地、青少年航天科普园落户示范园。
花海的远景目标是:打造中国第一个对台畲族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基地,浙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品质最优的精品民族花海。
浙闽台(苍南)民族花海的建设,结束了农民传统的耕地模式。从土地流转就可以得到相当于自己播种的收入,农民又可以在花海当工人,每天又可以收获一百多元的工资。
三、规划未来
尝到了转型甜头的农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又有了新的谋划——
利用华阳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好花海,打造“养身、健身休闲农庄”。就是:利用村民原有的农房、承包地做文章。
华阳,绝大多数都是农民或在外打工者。在华阳社区中心,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间四层楼房,以及一片承包地;在各村落,每家每户也都有一到两间的两层楼房,以及一片承包地。
华阳的做法是把“QQ农场”直接从线上搬到线下,打造现实版的“QQ农场”,也就是让城里人到华阳租一层房子,认种一块地。具体做法是让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公司提供方案,择优录用。然后用公司+农户的形式,把每家每户多余和空置的房屋打造成“民宿”,把承包地打造成游客认领的农场。浙南吸引、闽东、台湾等离退休老人、游客,到华阳体验农耕生活。
现实版“QQ农场”的打造,将为本地的农民谋求一条生态观光农业的出路;同时,也为城里人的健身、养老、休闲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食品安全越来越严竣的今天,喝着山泉水,吃着自己动手种的菜,煮着自己养的家禽和鱼,是很多城里人的梦想。我们将联手公司和农户,打造一种独具华阳特色的微旅游模式,把华阳社区打造成城里人来乡下种地的“环境生态类特色小镇”。
华阳“乡村农场”,现已在有条件的几个家庭开始试水。华阳,也正在探索一种乡村重建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