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来,郑州西三环塌了11次,原因一直是个谜。而2日下午,郑州西三环与中原路立交桥下又现塌方,一辆公交车被困。此前有相关部门公开表示,会利用地质雷达探测仪探测,发现问题会及时排除,且已经有单位进行了探测,为何西三环上仍然接连塌陷?市民质疑:“难道非要出人命,才会被重视?”(9月3日《河南商报。》
一条市政道路在5个月的时间内竟然塌陷了11次,估计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吧。而每一次塌陷之后,相关部门都会出面表态,宣称立刻进行探测并查明原因,消除隐患,结果隔上十天八个月,又一次塌陷“如期而至”,乃至于到了后来,市民再也不相信政府的承诺了。
市民屡屡被忽悠还不算,每次塌陷事故之后,都需要动用好几个部门,投入无数的人力物力来探测,来寻找原因,这花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更不用说塌陷之后的修复更不是一笔小数字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责任主体是谁,至今也没有查明,没有明确,用市民的话说,“难道非要出人命,才会被重视?”但愿这只是市民的一种抱怨,而不会变成现实。
“塌陷路”的原因还在进一步查明,责任主体也还在进一步明确,但不管最后查明原因是什么,责任主体是谁,在我看来,“塌陷路”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理念出现了问题。更加明确点说,“塌陷路”的出现,是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只重地面,不重地下”结出的恶果。
城市的大楼越建越高,道路越修越宽,广场越建越豪华,这往往被视为城市发展的象征,也是官员政绩的证明。但是当我们被城市外表的光鲜靓丽所吸引,所沉醉,却不知道一般人看不到的地下正危机四伏,隐患重重。城市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近年来时常见诸报端的“走路死”“骑车死”“开车死”的悲怆,就是逢雨必涝,“城市看海”的尴尬与无奈。
高楼大厦、豪华广场、宽阔马路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所欢迎的,但却不能以牺牲市民的利益和安全甚至是生命为代价。毕竟和各种各样的“面子工程”相比,市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应该被置于一个更加重要,更加优先的地位。这也就决定了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时候,必须综合考量,协调发展,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只重地上,不重地下。
在治本之前,也得治标。一条路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塌陷了11次,这已经不是突发的偶然事件了,作为事关民生的公共事件,所以必须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之上,明确责任主体,启动问责机制,依法依规追究有关部门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就互相推诿,无人被问责,最终麻烦由老百姓买单,损失由财政买单,那么这条路势必会继续塌陷下去。